本报记者李莉 范晓黎南京报道 江苏省委、省政府近日召开“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动员会,并印发《“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划出未来2年~3年的“生态治理路线图”。
《方案》将在实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落实“两减”“六治”“三提升”,紧紧围绕结构调整、治污减排、执法监管等重点领域,采取系统、精准、严格的措施,实现污染物源头排放大幅减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到2020年,江苏全省PM2.5年均浓度要比2015年下降20%,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以上,国考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达到70.2%,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基本消除。
两减 :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
江苏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长期以来形成了“煤炭型”能源结构、“重化型”产业结构。如果不在结构调整上“伤筋动骨”,环境保护就难以实现“脱胎换骨”。为此,《方案》提出要以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作为突破口。
能源结构调整重在减煤,到2020年,江苏煤炭消费总量要比2015年减少3200万吨,电力行业煤炭消费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产业结构调整重在减化,到2020年,江苏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化工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50%以上。
《方案》提出,要压减燃煤发电和热电机组数量,严格控制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实现省内等量或减量替代;分类整治燃煤锅炉,禁止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压减非电行业生产用煤及煤制品,削减钢铁、水泥产能,取缔地条钢等非法钢铁生产企业,在纺织、印染、电镀、机械等其他传统行业加快退出一批低端低效产能。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徐一平介绍,江苏将把淘汰低端落后化工产能作为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对全省化工行业开展全面的摸底排查,对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达不到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化工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实施重点区域的化工企业关停并转迁,引导工艺技术水平高、环保安全达标、有搬迁条件和能力的化工企业“入园进区”;清理并规范化工园区,深入推进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规范化建设。
据了解,江苏今后一律不批新的化工园区,并对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环境防护距离拆迁不到位、老百姓投诉多的化工园区,2018年底前取消其化工园区定位。
此外,江苏将在做好“减法”的基础上做“加法”,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扩大天然气使用,安全高效地发展核电等方式,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六治: 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须铁腕治理,综合施策,以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实际成效,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如是说。
《方案》提出“六治”,即治太湖、治垃圾、治黑臭、治畜禽、治VOCs、治隐患,针对的就是当前环境污染最突出、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太湖水环境主要问题是氮磷污染,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就要紧紧牵住控磷降氮这个牛鼻子 ,狠抓生活、农业、工业的氮磷减排,切实消除蓝藻暴发的温床。
《方案》提出,要建立严于全省的氮磷控制制度,大幅削减流域氮磷排放总量,增加区域水环境补偿断面,将总氮指标纳入补偿因子,全面提高补偿标准,其中把太湖流域总磷补偿标准提高到其他地区的两倍以上。
城市水体的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人居环境质量和群众切身利益。江苏提出,通过大力推进城镇雨污分流管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污泥处理处置,实施清淤疏浚,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以及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等措施,到2020年,实现设区市建成区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的目标。
针对产生臭氧污染的最大元凶——挥发性有机物,《方案》提出全面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强制使用水性涂料,制定出台淘汰高污染车辆的政策措施,在全省推进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强制使用低硫燃油或者岸电系统等措施。
此外,江苏还将紧紧盯住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等重点领域,切实加大治理力度,并树立底线思维,切实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排查危化品行业风险隐患,特别是对沿江危化品仓储码头,要下决心整治一批、搬迁一批,从源头减少风险源。
三提升: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