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霞湾港入江口。 文红武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张东风 通讯员陈颖昭 文红武 廖明
环保志愿者刘庆的一条微信,近日在湖南省株洲市民间环保圈引发广泛关注:“今天下午,见证了霞湾港历史性时刻,心情无比激动,霞湾港入江口终于有鱼游动了。”
刘庆向当天下午,与几名环保志愿者巡访霞湾港,走到入江口时,看到一位渔民正在下网捕鱼。
经过1个小时的漫长等待,渔民终于起网:“9条小刁子鱼,1条小黄尾鱼。”看着这些再平常不过的鱼,刘庆却如见珍宝,欣喜万分。
10条小鱼,印证霞湾港水环境转变
“霞湾港入江口以前不会有人来垂钓或网捕的,因为这里是重污染区,基本上鱼虾绝迹,但现在这里能够捕到鱼了。”
霞湾港,位于株洲市石峰区,北起建设北路,南至湘江入江口,自北向南流经清水塘工业区,全长约4.33公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清水塘工业区200多家冶炼、化工等工业企业的生产废水主要通过霞湾港直排湘江。
历经数十年的累积沉淀,港中底泥汞、镉、铅、砷等重金属严重超过国家土壤污染标准,成为湖南最大的工业排污口。
这里曾因水清得名,因重化工业集聚闻名,却因环境严重污染留下恶名。几十年间,却因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给湘江留下了污染严重的顽疾。
“不管是垂钓还是网捕,霞湾港入江口以前肯定不会有人来的。因为这里是重污染区,基本上鱼虾绝迹,但现在这里能够捕到鱼了。”刘庆说,这10条小鱼足以证明霞湾港乃至整个清水塘片区水环境的转变。
据了解,2008年,区域内流入霞湾港的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为2415.22万吨;同时,霞湾港还接纳了竹山、丁山和杨梅塘3个社区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年污水量82.2万吨。
“之前的霞湾港周边,时不时就弄出一次强酸、强碱事件,霞湾港因污染变牛奶河、红水河、黑水河,我也碰到过好几次。但自2015年以来,再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刘庆介绍说,随着湘江保护和治理、清水塘地区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等行动的开展,霞湾港沿线的排污口堵住了,非法排污的企业关停了,遗留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正稳步解决,霞湾港已被移出重点监控名单。
“好早前就观察到入江口的底部开始长青苔了,这是以前没有的。长青苔,说明这里的水生态已经开始自我修复了。”刘庆欣喜地说。
大刀阔斧,治理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
“如今已经彻底清除了港底重金属污染底泥,从根本上消除了霞湾港重金属对湘江水质的污染影响。”
刘庆今年巡访霞湾港近百次,再也没有发现水质出现“五彩斑斓”的情况。
曾经的工业废水集纳港、污水横流寸草不生的霞湾港,如今变成了清澈渠。水草和青苔在水底摇曳,岸边种上了玉兰、红檵木、山茶、银杏等树木,“臭水沟”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
霞湾港是如何改善水质的?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清水塘地区被列为七大重点治理区域之一。
为此,株洲相应制定了《株洲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总体实施方案》,正式向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和企业污染源宣战。
同年12月,株洲投资逾两亿元,启动了霞湾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共清理出重金属污染底泥和土壤约4.95万立方米、污水1.8万立方米,平均清淤深度1.4米。
清理出来的底泥应该怎样处理呢?株洲建设了一座底泥稳定固化处理场,对处理后的底泥进行安全填埋处置,修复堤岸生态,极大限度减轻排入湘江的重金属污染负荷,改善湘江株洲到长沙段水环境质量。
2013年11月,“湘江保护与治理”被湖南省政府列为“一号重点工程”后,清水塘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目前,株洲完成了新霞湾港水变清一期工程、老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对霞湾港自清水路至入江口重金属污染严重的五六公里河段进行一系列综合治理。
如今已经彻底清除了港底重金属污染底泥,解决了霞湾港流域重金属污染隐患,从根本上消除了霞湾港重金属对湘江水质的污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