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市长蔡奇表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际上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调结构、转方式,就是腾笼换鸟,就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就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就是更好地履行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责。以功能疏解的“减法”,换取经济结构跟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不失为一条减量发展、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事实上,北京市近年来一直在通过推进工业企业外迁等方式“做减法”,以缓解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为改善环境质量奠定基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必然带动传统企业迁出,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般而言,传统产业污染排放大、经济效益不高。这类企业的迁出,一方面削减了工业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为高新技术等污染排放少、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环境质量的改善,又有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进驻,为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非首都职能的疏解也有助于加速人口的合理布局,减轻人口过度集中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使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容量相协调。一段时期以来,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人口大量涌入北京,给本地区本就不高的环境容量带来较大压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172.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8%,而北京市国土面积却仅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0.17%。
不能不说,人口过度集中—能源消费需求过量增长—产业无序扩张—污染物排放量增长过快,这个链条,是造成空气质量恶化、污染天气频发的原因之一。北京市在疏解上做文章,在腾出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腾出了首都更易于人们生活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北京坚持多措并举,在机动车控制、淘汰“黄标车”、加强散煤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可以说,非首都职能的疏解在改善大气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转型发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融为有机整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气象条件、人为因素都会对污染天气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容量极限,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因此,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仅仅采取单一手段,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大气环境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只要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抓住治理关键并持续发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