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深入推进,西双版纳廊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恢复和维持。图为长期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通过廊道可以在各子保护区之间自由往来的野生亚洲象群。 蒋朝晖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蒋朝晖
神奇美丽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拥有全球同纬度仅存的热带雨林,那里风光旖旎,物种丰富,自然神秘,是我国最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不断发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各子保护区热带雨林孤岛化现象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迁徙、扩散、种群交流十分不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近几年来,云南省以实施亚行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云南示范项目二期(2013年~2016年)为契机,加大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示范项目建设力度,在恢复自然保护区生态完整性上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前不久在西双版纳州采访时获悉,云南省环保厅、西双版纳州环保局、涉及廊道建设各级政府和群众正在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让动物拥有回乡的路。
建设廊道为何需要示范村?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是用人为方法建构的、便于生物物种交流穿越的通道,目的是促进破碎化生境之间的物种基因交流。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孤岛化现象日益严重,保护区周边的道路、农田、橡胶林和其他人为屏障正成为亚洲象、印度野牛等动植物之间基因交流的严重阻碍,探索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模式,改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联通性,是西双版纳州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示范项目,主要围绕纳板河-曼稿廊道,开展廊道管理机制的建设和社区层面的廊道建设示范,以及中国和老挝的跨境联合保护等活动。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建设也有别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探索廊道社区建设和发展模式,项目选择了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和曼稿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位于廊道上的勐海县勐海镇勐翁村委会曼兴村民小组入选示范村,项目引入国内生态村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开展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示范。
根据曼兴村小组社会经济和生态调查结果,云南省环保厅选派的项目团队与村民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共同编制了曼兴村生态建设规划。整合亚行项目资金及国内多个渠道的资金和资源,在曼兴村开展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四项工程的综合示范。
通过与村民的交流,记者了解到,经过廊道建设项目组和各级政府宣传鼓动,当地村民参与廊道建设的主动性正日益增强。
曼兴村在抓好周边3万亩国有林管护同时,由项目组指导,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选择优质苗木进行耕地植被恢复造林,打造生态茶园。
开展多样化农林经营提升村民能力
为尽量减少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曼兴村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治污、生态能源推广、村庄绿化、水土流失防治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了过去村庄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置上,曼兴村铺设村内污水采集管道400米,建成了一套占地750m2、处理能力为30m3/天的无动力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上,建成服务曼兴村和周边四个村寨、处理能力为1t/d(吨/天)的自燃式生活垃圾焚烧炉一座,配备垃圾清运车一辆,垃圾收集斗14个,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和处置率达100%。
村小组长岩拉丙告诉记者,得益于廊道建设项目实施,村里安装了20盏太阳能路灯,全村试验推广节能灶29口,每年减少50%以上的薪柴消耗。
为了推进曼兴村生态产业发展,廊道建设项目组多次组织农业技能培训、考察和专家现场讲解示范,提高村民对外部市场的了解,提升村民开展多样化特色农林经营的能力。开展滚动资金示范,以项目资金为种子基金、自然村为管理单元、农户为借贷单位,鼓励和支持曼兴村民开拓有市场前景的、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创收途径,探索适用于支持生态友好型发展项目的农村小额信贷模式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