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冬季,位于拉萨城边的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明显增多。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被誉为“拉萨之肺”。 资料图片/新华社供图
中国环境报记者吕望舒2月20日北京报道 今天上午,环境保护部举行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情况,以及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多样性保护等保护工作进展。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程立峰介绍,近年来,环境保护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能力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显现。
程立峰介绍,《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和发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新举措、新部署,标志着生态保护与监管增加了新手段,开拓了新领域,必将成为新时期生态保护工作的方向指引。
程立峰介绍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情况。目前全国已建立2740处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十二五”期间,共分5批新建了10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监管不断加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控体系,定期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并根据发现的问题线索对违法违规活动进行严肃查处。公开约谈问题突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政府和管理单位,督促落实整改。
程立峰介绍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环境保护部积极行动,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不断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完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边界核定,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并提出了监管要求。联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提出了需重点关注和保护的物种清单。
程立峰说,在2016年1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获得了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办权。这次会议要总结前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程立峰还介绍了近年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他说,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实践,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涌现出一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环境保护部组织地方交流典型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各地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推动绿色发展。举办了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表彰暨生态文明建设座谈会,表彰了19个先进集体和33名先进个人。
程立峰最后表示,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生态保护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品质降低的速度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将深入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建立严格管控制度,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维护和保障国家生态空间安全;以生物多样性提升为抓手,以生态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为依托,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管控体系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手段,持续提高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执法能力,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
发布会上,程立峰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回答了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