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同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资料图片
大同市环境监测人员在迎宾大桥上进行环境质量监测。
大同市大力实施企业出城入园,现已建成七大工业园区。图为塔山循环经济园区。
◆中国环境报记者李景平 王璟 通讯员刘守文 赵丽
这个冬季,山西省大同市的天被刷成了蓝格莹莹的“蓝”。
作为山西最北的煤炭资源城市,大同环京津冀,连晋冀蒙,地处晋北盆地,扩散并无优势,却一举从雾霾中突围。206年,大同市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14天,超山西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53天;优良率达到86%以上,高于省定目标近1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之优,居山西之首。
大同拥有了与过去“煤都黑”完全不同的“大同蓝”。这是如何实现的?
“煤都黑”让大佛披黑裟,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大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重化工基地,境内含煤面积632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376亿吨,是我国能源工业的重要支柱,被称为“煤都”。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来说,过去煤炭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所占的份额超过50%。
但是,“一煤独大”也给大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2005年,大同曾因空气污染居全国第三而被列为全国“黑三甲”城市。“煤都黑”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当时,“云冈大佛披黑裟”成为大同环境污染给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旗号抹黑的真实写照,而当时大同老百姓最奢侈的生活愿望是,一件白衬衫从早穿到晚,衣领还是干干净净的。
对于大同来说,要改善空气质量,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大同市“将生态与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用环境保护倒逼落后行业进行调整,积极引导、推动传统行业转方式调结构。
近些年来,大同市积极推进产业错位发展。2010年,大同市三次产业比例为5.2∶48.7∶46.1,而2015年已经调整为5.3∶41.8∶52.9,三产超二产11.1个百分点。非煤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0.9%,同比上升13.6个百分点;煤炭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9.1%,同比下降13.6个百分点。
大同市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积极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化解落后产能375万吨。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工程、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工程、能源产业创新工程、特色农业增效工程,构建起具有鲜明特点、支撑多元、布局合理、链条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煤与非煤产业同时做强。同煤60万吨甲醇项目、晋北物流园区、大同通用航空制造产业园、装配式绿色建筑集成产业基地、大同熊猫电站等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强力推进,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形成煤与非煤产业同时做强,产业结构可持续化的良性循环。
集中供热和天然气覆盖率均超九成,古城焕发新生机
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大同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并不稀奇,如何减少煤炭使用量才是关键。
为减轻燃煤带来的污染,大同市专门划定了89平方公里禁燃区,区内严禁使用原煤,推广清洁能源。多年来,大同市拆除燃煤锅炉3000余台,减少燃煤量约189万吨,减排烟尘9070吨、二氧化硫15120吨、氮氧化物6840吨。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578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9.7%。发展天然气用户68.4万户,覆盖率达98.7%。新建建筑中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达到81%。
大同市在大力推进古城复兴的同时,着力解决古城平房户燃煤污染问题。古城内原有平房居民4万户,年产生二氧化硫1280吨、氮氧化物290吨、烟尘1920吨,面源污染非常严重。
面对这一问题,大同市委、市政府以政府补助、专项资金支持和相关县区配套的方式,每年冬季向古城内平房居民每户免费发放一吨环保型煤,优惠(成本价)提供两吨环保型煤。2015年~2016年两年间,大同市用于型煤补助的资金达到2000万元。在古城复兴过程中,这项惠民政策进一步扩大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有2.2万户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平房居民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