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霾之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缓解重污染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刻不容缓。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们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都表达着同一个观点:大气污染防治这一场仗,必须要打,而且必须打赢。
当下,如何客观认识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面回应群众诉求,引导全民参与大气污染防治,打一场科学治理、群策共治的人民战争,仍然需要政策不断完善。
1 政府怎样增强重污染天气信息供给能力?
群众对重污染天气的埋怨,寄托着对政府加快治理的期待,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有关部门直面问题,正面回应民众,把重污染天气的成因,污染治理形势、任务、举措和违法行为处置结果及时公告,获得理解和支持。
岁末年初,大范围的重污染天气横扫我国华北地区,多地遭遇重污染天气侵袭。记者多次跟随环境保护部应对重污染天气督查组赴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进行督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河北省石家庄、保定等地出台重度污染天公交车免费乘坐的措施,如在发布重污染天红色预警时,市民可免费乘坐公交车,以此鼓励更多市民放弃私家车,减轻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而扬州、重庆、青岛等地已开始实施一小时内公交车免费换乘。
对于石家庄等地政府在重污染天实行公共交通免费的这一举措,全国人大代表刘德辉为其点赞。在刘德辉看来,在重污染天,由政府财政实行补贴,对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实行免费,这既可以显示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诚意,也让企业和百姓看到防治大气污染的希望。
“因为政府表现出的坚定态度是治理成功的关键。”刘德辉说。
持续多日的严重污染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一度引发人们对大气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如何缓解群众的焦虑?在全国人大代表郭新志看来,“可以通过听证会的方式,就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如成因、对健康的影响、立法修改等听取各方的意见,最终形成建议报告。”
如今是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面对大量碎片化的冗余信息,公众往往需要更权威、专业的官方回应。否则,极易让一些片面报道、歪曲事实的小道消息广泛传播,从而造成公众恐慌、妨碍政策施行等不利影响。
在全国人大代表李淑明看来,“政府需要增强信息供给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李淑明解释说,官方及时回应社会上有关重污染天的危害、影响、治理进度等质询问题,在公众的监督下,才更有利于不断完善各方面的治理措施,大气污染治理才更能见成效。
2 如何构建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可持续机制?
虽然有关重污染天形成的机理有多种观点,但“散烧煤、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是三大主因”的观点各方已经达成共识。因此,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于能否管控好散烧煤。
近年来,在北京农村地区重点推广地源热泵、电加热水储能、蓄能式电暖气、太阳能采暖设施、燃气采暖、空气源热泵热水采暖系统等技术替代燃煤。尤其是在京津冀地区,天津、河北也在大力推广型煤以及清洁能源替代等方式推进农村散煤治理工作。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方地区的农村大部分房屋没有采取保温措施,门窗密闭性差,造成冬季围护结构热损失大。
全国人大代表闫傲霜介绍说,如果对农宅围护结构增加保温措施、改善门窗的密闭性,再辅以选择优质的燃煤采暖炉具,不仅冬季采暖煤耗可以减少30%左右,还可提高室内温度5℃~10℃。提高农村建筑热工性能应该是实施“煤改清洁能源”工程的基础,然而目前这部分工作在煤改清洁能源整体工作落实中有脱节的现象。
闫傲霜建议,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指导各地新建农宅和既有农宅围护结构保温改造工作,加快工作进度,切实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启动对现行各种清洁能源技术进行评估和产品标准制定。对不同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补贴力度与工程造价、减排实际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地方改进推广方式。
为避免财政资金补贴方式与农村实际情况不符造成资金浪费,闫傲霜给出的建议是,由政府牵头项目实施,制定科学减排目标,并确定统一(不区分具体减排技术)的减排量购买价格,组织招投标购买减排量并按照第三方核定的减排量支付减排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