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南太湖之滨的浙江湖州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湖州市委书记陈伟俊说:“绿色是湖州最明亮的底色,也是这片区域发展的产业定位。”
近日,湖州召开“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试点示范城市。
以绿为底描绘新画卷
湖州曾经以纺织和建材为两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呵护生态,湖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速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近年来,湖州共关停企业1612家。蓄电池企业由225家减少到16家,而产值却增长14倍、税收增长16倍;不锈钢管道企业从上百家整合为不到10家。
在湖州,越来越多传统产业走上绿色转型升级之路。
作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用不锈钢及特种合金管材、管件销量多年居国内首位。久立换热管厂副厂长钱超说,公司投入资金兴建自动化污水站处理废水,投入研发基金开发酸雾抑制品处理废气。为杜绝二次污染,公司还委托资质单位定期清洗危险固废。
通过持续的转型升级,到“十二五”时期末,湖州构建起以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特色纺织3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2016年,湖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9.9亿元、347.4亿元和206.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1.7%、41.9%和24.9%。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湖州为国内首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试点示范城市。
湖州市市长钱三雄告诉记者,未来3年,湖州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一条主线,主攻七大产业,打造三种模式”。坚持以绿色智造为主线;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3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4个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创新体系建设3种模式。
智能制造培育新动能
绿色制造需要智能化作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推进绿色制造,必须要做好绿色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以智能制造推动绿色制造、优质制造、服务型制造。
废旧电池的回收再利用,难度不亚于制造过程。记者在湖州天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看到,经过自动机械破碎设备和水力分选工艺技术设备的处理,再结合自主创新的纯氧助燃、精炼保锑、专利合金配制、废烟气处理等技术,废旧电池各项材料的回收率达到99%,处理过的水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可以用来浇花养鱼。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介绍,废旧铅蓄电池年回收处理能力已达到40万吨。“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和生产方式的全方位环保。”张天任说。
降低能耗、绿色循环生产已成为湖州的一道风景线。安吉县实现了竹子从根到叶的全竹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2%的竹产值,产业循环利用率为100%;南浔区加强旧木材回收和利用,原木综合利用率达到98.5%,是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十二五”期间,湖州推进企业开展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累计完成设备投资额1209亿元,年均增速15%,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7万元/人。有828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省级绿色企业达到84家。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在纺织、建材、机电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循环经济模式。
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并不仅停留在生产方式上。在产品创新上,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在国内首个研发成功钛酸锂、多元复合锂等快充电池并实现产业化,成为全球实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10分钟充满电”动力电池的三家企业之一。如今,公司生产的快充电池已在全球6个国家、140余个城市、15000多台新能源汽车上安全运营超过14亿公里。
目前,湖州已形成了以“低碳、高端、智能+绿色、循环、清洁”为主导的“3+3”特色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末,“3+3”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22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145.8亿元。
改革提速构建新体系
推动绿色制造,制度是保障。湖州持续开展制度创新,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