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上海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进展如何?

更新日期:2017-08-10
摘要:今年上海市全面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市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将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此举推出已有一段时日,相关单位执行如何?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一些开展试点的...

  今年上海市全面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市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将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此举推出已有一段时日,相关单位执行如何?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一些开展试点的企业和单位,一探究竟。

  专设了分拣员,管得住自己管不住客户

  位于长宁区中山西路上的宏汇国际广场进驻了众多企业,4000多人在大楼内办公,按理说应该有很多垃圾产生,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垃圾产生量竟然很少,每天人均产生600多毫升的垃圾,体积连两个易拉罐都不到。

  能做到垃圾量如此少的缘由,就是垃圾强制分类做得到位。广场管理方专设了两名分拣员,他们每天在集中垃圾的厢房内工作,将易拉罐、塑料瓶、硬板纸等可回收垃圾尽可能地分拣出来,然后循环利用,整个广场的垃圾产生量一举减少了近两成。

  但广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并非尽善尽美,在广场内的数层电梯间,管理方的工作人员随机翻查了6个垃圾桶,除了1个厨余垃圾桶内只有哈密瓜皮分类正确,其余5个垃圾桶内投放的垃圾分类均有误。比如,在可回收垃圾桶内,就出现了茶叶残渣和充气塑料膜。

  广场管理方有关人士坦言,广场的垃圾分类做得好,主要归功于分拣员的辛苦。但是要广场内各企业的员工主动做好垃圾分类,现阶段似乎很难做到。

  记者观察到,在员工使用频次较高的茶水间和厕所内的垃圾桶,垃圾混装现象更严重。大楼的有些企业禁止员工在办公室内吃东西,员工就跑到茶水间里吃,垃圾桶里就有了剩饭剩菜、外卖盒、餐巾纸等混在一起,根本谈不上分类。

  有关人士表示,广场管理方很乐意扩大强制分类的范围,扩展到所有员工。但如果没有监管部门强有力的执法来规范,仅靠管理方要求入驻的企业和员工做到垃圾分类,效果不会理想。

  不分类不收运,倒逼企事业单位做好垃圾分类

  相对人员结构复杂的商场、楼宇,目前来看,上海的企事业单位全面实现垃圾强制分类的成功率会更高。“我们面对的都是自己的员工,在垃圾分类上完全可以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上海一家企业有限公司总务课课长刘先生表示,企业的垃圾强制分类已十分成熟。

  在这家企业内,两层楼的办公区域每层只有1组4只垃圾箱,分别对应4种分类;7幢车间每幢只有2组8只垃圾箱,所有垃圾只能定点投放。

  刘先生表示,垃圾箱的距离产生“美”,由于扔起来不方便,员工会下意识地减少垃圾产生量;实在要扔,每次都要走上一段路,会产生“既然都走到这里,索性好好分类”的心理。他透露,每个垃圾桶都有编号,如果在清运时发现哪个垃圾桶的垃圾混放问题严重,所对应部门就要在管理层的微信群里被点名,整个部门绝对会“羞愧难当”。

  倒逼企业实现垃圾强制分类,“不分类、不收运”也是关键。上海市松江区绿化市容局环卫科科长颜玉祥介绍说,目前松江有近千家企事业单位正试点“不分类、不收运”,在温度高的夏天,如果因为垃圾分类不好,导致厨余垃圾被拒绝收运,气味将十分难闻,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简直是煎熬,因此对企业的倒逼效果明显。

  要保证“不分类、不收运”的模式有效运转,收运单位能否有效履行监督垃圾分类的责任是关键。

  松江区采用了价格杠杆促使收运单位做好监督者的角色,颜玉祥举例说,公司的工业垃圾收运处置费用接近900元/吨,相比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置单价高出许多,在这样的价格机制下,收运单位自然希望高价值的工业垃圾越多越好,对于分类不好而掺杂了工业垃圾的生活垃圾则是“零容忍”、不收运。

  新闻分析

  生活垃圾缘何分类难?

  本世纪初,上海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多年来,上海在垃圾治理上投入不小,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离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尚存不小差距。

  垃圾分类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分”。在上海多个已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中,几乎没有小区将垃圾桶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四类,而是将垃圾桶直接分为“干”“湿”两类,还有一些小区仍然采用“厨余垃圾”“有机垃圾”等早已“过气”的分类标准。

  家住浦东新区的刘阿姨介绍她分类的“独家秘诀”:湿漉漉的就是湿垃圾,干巴巴的就是干垃圾。其实这并不正确,不少市民也像刘阿姨一样曲解了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含义。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