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634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超过2400万的常住人口。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而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也带来巨大的影响。过去那种低效、高耗的发展方式,不仅不能满足上海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不了老百姓对不断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上海这个依托长江生存和发展的城市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战略位置,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有力措施,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在人口、经济、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大环保格局初步形成。
化工入园,大力整治沿江化工企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纳入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三个导向”和“四个底线”,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更具韧性的生态之城,把进一步改善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
上海市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中意识到,对长江生态环境威胁最大的是那些在过去城市发展中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沿江化工企业。
上海市环保局综合规划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处)副处长王强告诉记者:“上海市对工业污染的治理起步还是比较早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市开始对沿江的老旧工厂、仓库等进行搬迁整改。让沿江化工厂逐渐退出,搬迁的过程也是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升级的过程。”
上海市环保局综合规划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处)副处长汤庆合说:“当时还没有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但事实上,上海市的做法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我们对重化工整治的特点是以‘块’或者说‘区域’为基础来进行调整的,比如说以前的桃浦区(现在属于普陀区)重化工厂比较集中,我们就把桃浦区的重化工厂全部退出,搬迁到工业园去。化工入园后,上海市还积极推进其产业结构升级,把发展高尖端、高科技、低能耗的技术和产品,作为上海市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现在上海市保留有104个工业区地块,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北岸。”
汤庆合告诉记者:“这几年,上海市已经逐渐把布局分散、产品低端的生产线淘汰掉了。”
化工入园后,上海市提出了非常严格的排放和治污标准,王强说:“上海按照自己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环保规定,这些规定比国家的标准要更加严格。”上海市在国家新要求基础上,发布实施了《上海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和《本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计划实施方案》,完成500多家重点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核发。
王强总结说:“上海市对沿江重化工的整治有这么几个核心:设立化工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工厂布局优化、管理一体化、治污标准高。”
2016年,上海市交出了完成生产总值27466.15亿元、GDP增速6.8%的成绩单。根据上海市统计,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5%,而工业增速明显降低,同时制造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也不断下降,2015年这一数字为26.9%,2016年上半年则为26%。
三大措施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上海市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护水源地安全,可以说是上海市环保局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2010年,上海市人大专门颁布《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用以规范指导上海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上海市环保局水环境和自然生态保护处的孟智奇说:“上海市政府历来重视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的来说,市政府的工作大体分为3个层面,首先是饮用水水源地的建设方面。20世纪90年代,我们建设整治了长江陈行水源地;2012年,长江青草沙水源地建设完毕;2014年建设整治了长江东风西沙水源地;2016年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金泽水源湖)建成。”
孟智奇说:“2016年底,整个上海市已经实现了集约化供水。”这样,上海市就把流域型的取水水源地,变成了相对封闭的、有预处理的类水库取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