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广东多部门协作提高监测质量

更新日期:2017-10-18
摘要:广东省日前召开了全省环境监测管理暨地表水环境数据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会议,会议一项重要议程就是传达学习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广东省日前召开了全省环境监测管理暨地表水环境数据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会议,会议一项重要议程就是传达学习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时,广东计划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宣贯《意见》,并抓紧制定全省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加强学习贯彻 探索“数据保真”做法

  对于《意见》的贯彻,广东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已建立的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进部门环境监测协作。重点建立环境质量和其他重大环境信息发布协调机制,解决部门间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和不可比的问题;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立对环境监测机构的联合监管和检查通报机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实现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全要素量值溯源。

  另外,广东还计划全面梳理容易出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环节,组织开展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专项行动。

  广东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多措并举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

  加强对系统内监测站监督检查。省环境监测中心每年印发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年度工作要点。对全省各地市监测站及区县监测站开展一定比例的现场检查,对各级监测站开展监测能力考核。根据有关数据审核结果,不定期组织检查。另外,每年组织全省各地市开展一次监测大比武。

  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督检查。今年4月组织对第一批入围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的全部49家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各市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对社会监测机构的监管,不定期质量抽查、开展同步比对监测和引入监测监理机构进行质量监督等。

  加强对环境监测业务监督检查。环境质量监测方面,通过日常网络监视、巡查、专项检查以及标样考核等方式加强对环境自动监测站运行的监督管理。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检测等方面,也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环境监测站从现场采样、样品保存、样品分析等方面,对现场采样的样品贴条码标签和封条,全过程探索“数据保真”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采样环节,启用样品条码标签和封条,现场采样全过程录像。条码标签作为样品唯一的识别码,只有通过电脑扫描,才能获取样品和企业的信息,样品一旦采集就难以直观地辨别出样品的来处。同时,每个样品的封口都贴了封条,封条上有采样人员、企业代表的签名,并标明了采样的时间。采样全过程实施视频监控,确保操作符合技术规范。

  建立部门联席制度 推动监测社会化改革

  今年3月9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并于7月25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研究各部门推进2017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

  以气象部门为例,广东省环保厅与省气象局签订部门合作协议,通过每日例行预报会商、月度和季度常规会商会议等形式,共同进行空气质量预报分析与信息发布。全省城市和区域的空气质量预报信息由省环境监测中心与省生态气象中心联合向社会公众发布。

  在监测社会化改革中,广东除了质量抽查、同步比对等监管,还充分发挥了信息化作用和行业自律作用。

  信息化管理方面,省环保厅组织有关软件公司研发了广东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利用互联网+、地理信息技术、云平台与APP应用等技术,打造标准化的环境监测作业流程,建立全过程留痕监控管理。平台基于B/S模式构建,包含环保系统、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公众三大门户,并辅以监测移动应用系统APP。

  比如,环保系统门户可实现全过程重要信息、环节的监控和追溯,公众门户则可以让公众自由查询机构分布、公示信息等;监测移动应用系统APP则有现场过程信息、流程监控等,实现到达现场、检查工况、排口照片、采集样品、封装样品等重要节点的质量管理。

  目前这个平台已在部分地市使用,共有3000多份政府购买服务的监测报告可供追溯和查询。

  此外,还成立了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和深圳市环境监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规范行业发展。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