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人民的大水缸——密云水库蓄水量近日突破20亿立方米,这是自2000年3月23日以来最大蓄水量。
烟波浩渺、气象万千的密云水库的背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着不小的“功劳”。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向北京、天津、河南、河北输水逾100亿立方米,5300多万人受益。
滔滔汉江绿水,过巴山秦岭,一路北上,润泽京津。但涓涓甜水得来并不容易。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迎来通水3周年之际,记者跟随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组织的中线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媒体采访组,赴河南、湖北、陕西进行了深入采访。
冬到渠首,漫江碧透
渠首,顾名思义,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的源头。3年前,就是在这里,正式开闸放水。
记者在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看到,一泓清澈的丹江水流经3个闸口,一路进京津。
渠首所在县就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水域面积506平方公里,占丹江口水库总面积的48.2%。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是如何保护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
丹江口水库的水在通过引水闸时,先流到了饮渠。在饮渠,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环保打捞船正在水面作业。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近期水位上涨,两岸松针落入水中,他们正在水面打捞松针。”
淅川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护水清漂支出。建立了护水清漂机制,成立了水上清漂队伍,实现了对库区水质常态化保护监管。
为了保有一库清水,淅川县在渠首陶岔建了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具备饮用水109项指标分析能力,并与国家、省环保部门自动监控系统联网。
因为南水北调对水质的刚性要求,淅川县先后关停380多家冶炼、化工等污染企业,掀起“绿色革命”。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养鱼网箱,全面取缔禁养区内415家养殖场。
此外,在各乡镇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在马蹬镇上游的淅川县城区西侧,一个占地近30亩、日处理能力达50吨的污泥处理厂正在运行。
马蹬镇有个远近闻名的白鹭滩。以前,它叫白渡滩,是一个荒坡滩头。如今,郁郁葱葱的丛林之上,成千上万只白鹭漫天飞舞。白鹭滩,是水源区生态变化的缩影。
入库河流,必须达标
最新监测数据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这一成绩首先得益于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国家累计安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丹治”水土保持中央预算内资金56.5亿元,及各类治污环保专项资金115.6亿元,支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环境保护。
当然,更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扎实工作。通过不懈努力,让沿江、沿库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和垃圾直排现象彻底改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加强,入库泥沙进一步减少。
尤其是流经十堰辖区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等5条曾经水质较差的入库河流,水质已由Ⅴ类、劣Ⅴ类提高到Ⅲ~Ⅳ类,“黑、臭”面貌已明显改观,河边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场所。
在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泗河流域马家河段的河岸广场,一群人正在打太极拳。
今年70岁的张大珍居住在泗河附近。她说:“现在河水变得干净,人的心情也舒畅了。以前河周边养猪养鸡,臭味熏天。水质非常差,接触过身上就会起红疹子。现在,水变清了,有了鸭子和白鹭,还有来河边钓鱼的。”
十堰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吴芳说:“神定河、泗河、犟河等有3.8亿立方米的流量入丹江口水库,不能放过每一类、每一个污染源。在上游,对农家乐安装了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对畜禽养殖进行了清理,解决了面源污染;在中游进行了截污,把生活污水截到管网里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工业废水必须达标排放,否则要入管网再处理;在下游,引入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净化工程,让污水净化到Ⅲ类再排放。”
十堰市深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主管易杰介绍道:“居民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进入公司水质净化工程净化后排入泗河。”
除了泗河,在神定河、犟河都建有水质净化工程。但是,也会因地制宜采取不同举措。比如,剑河流域对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工程,把沿河生活污水全部截污进入武当山污水处理厂,一步到位处理成地表水Ⅳ类标准后排入剑河。再通过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