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怎样扑灭秸秆焚烧这把火

更新日期:2017-12-01
摘要:11月29日下午,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对河北省政府贯彻实施《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以下简称《...

  11月29日下午,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对河北省政府贯彻实施《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工作开展专题询问。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范照兵出席会议并讲话,河北省政府副省长李谦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

  压实责任,健全禁烧责任体系

  专题询问一开始,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石立新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将采取哪些有力措施,切实落实禁烧监管责任?

  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高建民主动应询:“首先,环保部门作为秸秆禁烧的监管主力军,将进一步健全禁烧责任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网格化监管体系,把秸秆禁烧责任压实到乡镇、村庄、小组和具体农田地块,不断推动秸秆禁烧工作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全省共建立秸秆禁烧责任网格13.96万个。其次,各级环保部门主动加强与农业、公安部门的配合,开展联防联动,对人为造成的秸秆焚烧事件,采取顶格处罚措施,对造成重大影响的严肃追责问责。”

  高建民表示,下一步,各级环保部门将树立“全年都是禁烧期、全省都是禁烧区”理念,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进一步发挥6个区域环境监察专员办作用,建立常态化督察制度。此外,省环保厅将借此次专题询问,开展焚烧隐患排查专项行动,按照属地原则,以网格为单位,对荒草、树木、垃圾进行全面排查和清运,从根本上消除焚烧的隐患。

  据了解,河北省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了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量化问责范围。今年5月~11月,河北省农工办、省环保厅联合约谈通报火点较多的县21个,全省共问责371名有关责任人。通过努力,今年5月1日~11月25日,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8.9%。

  以用促禁,推进多元化利用

  以综合利用推动禁烧工作,河北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李基石的提问直击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单一、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推广覆盖面小、带动能力不强。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将采取什么措施,推动秸秆多途径利用?”

  “目前河北省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为95.6%,在全国排第二位,但比例不合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肥料化利用量占66.6%。”对于存在的问题,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直言不讳:下一步将从4方面提升秸秆利用水平,一是减少秸秆还田用量,提高还田质量;二是提高饲料化过腹还田利用率;三是扩大秸秆能源化利用比重;四是推进秸秆基料化、原料化利用。

  就如何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科技含量问题,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涛在应询中介绍说,下一步科技厅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列入2018年到2020年3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重点。着手组建河北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联盟,重点解决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难题。实施秸秆研发技术示范工程,向全社会推广小麦秸秆利用技术、农业栽培技术、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上水平。

  秸秆的收集储存利用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造成秸秆收集难、储运难、利用难。河北省人大代表王栋的问题为:“河北省在推进秸秆收集储存利用服务体系建设上将采取什么举措?”

  魏百刚表示,在秸秆综合利用中,收储运体系建设非常关键,河北省已争取农业部资金8000万元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其中收储运体系建设是主要的试点内容之一,对打捆机、抓车、运输车等设备和秸秆收储运作业进行补贴。目前,河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鹿泉、定州、平泉3种秸秆收储运典型模式,效果良好。下一步,完善后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此外,河北还制定了“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将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建设列为六大示范工程之首,强调扶持建设秸秆收储场及相关设备设施,组建专业化秸秆经纪人队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智能预警,建设技防监控设施

  “从省人大的执法检查情况看,各地在禁烧监管中存在发现火点难、发现后及时处置难等问题。”河北省人大代表邢玉坤的问题有的放矢,“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将采取什么措施,加强禁烧监测预警预报和及时处置?”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