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中华水塔”这样守护

更新日期:2018-01-12
摘要:车行青藏公路,沿途常能近距离邂逅高原精灵藏羚羊。 曾经的盗猎之地,如今已恢复平静。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

  车行青藏公路,沿途常能近距离邂逅高原精灵藏羚羊。

  曾经的盗猎之地,如今已恢复平静。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支撑着藏羚羊不受干扰的迁徙……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技术评估报告这样评价。

  成功“申遗”,意味着可可西里“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的自然特质得到了高度认可,也意味着一代又一代的守护者拯救藏羚羊、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文精神赢得认同、引发共鸣。

  为进一步保护生态极其重要又极为脆弱的包括可可西里在内的三江源,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包括可可西里在内的三江源地区,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

  瞄准痛点,打通梗阻,突破藩篱,三江源探索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

  将原有的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统一管理,“大部门制”从源头上解决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弊端;

  创新设置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越来越多的牧民放下牧鞭,端起了“生态碗”;

  建设生态大数据中心、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等,“拿拳头保护生态”的模式将成为历史……

  两年试点,31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首个国家公园试点交出的答卷,可圈可点:消失多年的水獭、猞猁、兔狲、豹子等野生动物又活蹦乱跳地闪现,身边的水草更丰美了……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让最美自然享有最严保护,三江源的目标是力争于2020年前后建成国家公园,打造成为我国绿色文明的“样本”。

  曾经“源头”难寻水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这里还有个美称:千湖之县。

  “其实何止千湖,全县大大小小的湖泊,有4077个!”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委书记何海燕细数“玛多之最”:青海省海拔最高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省人口最少县,人口密度仅为每2平方公里1人。“还有一最,上年纪的人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初,玛多县水草肥美、牛羊遍野,畜牧业发展迅猛,全县牧民人均纯收入一度跃居全国前列。”

  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的巴旦老人记得,在当时“突破百万牲畜”的口号声中,不到1万人口的玛多县,牛羊竟然发展到了75万头,“那会儿只要愿意来我们玛多放牧的,都能无偿拿到牛羊和草场。”

  “只要愿意”导致过度放牧。“每只羊的可利用草场面积下降了近七成,超载放牧直接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有的牧民不得不迁往更高海拔的草地放牧。”巴旦叹息。

  资料显示:到上世纪末,玛多县70%的草地都退化了,并且还以每年2.6%的速度沙化。玛多县逐渐成为青海省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仅沙滩、沙丘面积就达80.57万亩。牧民收入不增反降,有的甚至倒退回到20年前的水平。

  罔顾自然规律的另一种表现,是采金活动的无序与泛滥。上世纪80年代,三四万淘金者闯入玛多县,占用草地1600万亩,毁坏草原50万亩。

  大自然的“报复”也来得迅猛。据玛多县气象资料显示,30多年前,这里降水均匀,每个星期都有降雨,一年300多个阴雨天;随着草场大量退化,空气湿度越来越低,云层越来越薄,黄河源区年均降水从此前的326.3毫米锐减到2003年的24.1毫米,当时蒸发量却高达429.9毫米;全县湖泊数量到2004年锐减至1800个。

  “让大家感到最不安的,是县城里的水井开始打不出水了!我们‘守着源头没水吃’,甚至得从几公里外的河里拉冰回家化水。”巴旦说,藏族有个谚语——天空中的飞鸟有鸟法,下地里的昆虫有虫规,正中间的人世有人法。“不讲规矩,不尊重自然,一切就全变了!”

  玛多之“变”,是当时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一个缩影。“中华水塔”环境之脆弱,亦可见一斑。“源头人”都没水吃,中下游怎么办?如何让“中华水塔”重现生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再破再立探新路

  隆冬时节,玛多县黄河源鄂陵湖出水口,成群结队的斑头雁在湖中嬉戏。如今黄河源头再现千湖美景,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鄂陵湖,水域面积10年来就增加了80多平方公里。

  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