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8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就《管理办法》的立法思路、主要内容和实施重点等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改变“保姆式”环境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
中国环境报:近日环境保护部发布《管理办法》,请介绍一下编制的背景和编制依据是什么。
答: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陆续试点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截至目前,共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排污许可管理相关地方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共向约24万家排污单位发放了排污许可证,积累了大量实践和管理经验,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排污许可制的基础核心地位不突出,多项环境管理制度交叉、重复,污染源“数出多门”“多头管理”;依证监管力度不足,处罚结果不能形成震慑;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主动性等。
从“十三五”开始,我国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政策层面,均全力推动排污许可制度改革。
从法律层面看,我国2017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2015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均进一步明确提出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并较原法有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和更为严厉的处罚。
从政策层面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均提出要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尽快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事业排放许可制,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排污者必须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事业单位排放许可制。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表明我国的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为落实《实施方案》,环境保护部于2016年12月发布《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的实施对规范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和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但《暂行规定》只是文件而不是部门规章,为进一步夯实法律基础,环境保护部在《暂行规定》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火电、造纸行业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制定并发布了《管理办法》。
中国环境报:《管理办法》编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管理办法》编制全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依法依规制定。《管理办法》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的框架下,依法规定排污许可的管理对象,明确和细化了排污单位应持证排污和环保部门应依证监管的法律要求,对排污单位承诺制、信息公开、自行监测、台账记录和执行报告等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
二是落实改革要求。《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实施方案》提出的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的各项要求,体现在规范有序发放排污许可证、落实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并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制度等方面。
三是政策平稳延续。《管理办法》是环境保护部已发布《暂行规定》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同时,根据部门规章的立法权限,结合火电、造纸行业排污许可制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对排污许可证申请、核发、执行、监管全过程的相关规定进行完善,并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
四是突出各方责任。《管理办法》注重强化排污单位污染治理主体责任,要求排污单位必须持证排污,无证不得排污,并通过建立企业承诺、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信息公开等制度,进一步落实持证排污单位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改变“保姆式”环境管理模式,建立企业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自主记录和申报,环保部门依规核发、按证监管的法律制度框架。
规定排污许可证核发程序,提出排污许可技术支撑体系
中国环境报:《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