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厂子排污了,但我认为污染很小,对我的处罚太重,我承受不了,也理解不了。”
“我干这个行业已经半辈子了,现在不让干了,我真的是理解不了。”
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企业环保接待日上,“理解”这个词被频频提及。
无锡一家企业负责人,刚一坐下,就开始诉说自己的“冤屈”。2018年3月1日,市环保局现场检查时发现其公司在作业过程中未使用配套的移动式粉尘净化仪,未在已建成的密闭空间进行。对其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逃避监管的方式,市环保局进行了处罚。对此,业主认为处罚过严过重,企业难以承受。
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刘晓蕾看来,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未采取减少废气排放措施,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处罚决定也依法依规,且已考虑到企业规模较小等因素。
“我们理解你的感受。”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秦亚东认为,对企业的难处要理解,但对企业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依规处理,加强监管也是在帮扶企业。
徐州市铜山区的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在接待过程中动情地说,在镇上生活了一辈子,干水泥行业也干了半辈子,对这个行业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政府进行产业升级,他的公司面临退出困境,让他很不甘心。尽管当地政府也曾多次召集水泥企业负责人座谈商议,大部分企业负责人都是心里有疙瘩,思想有偏差,工作推进缓慢。
“产业升级调整的战略方向是明确的。”秦亚东说,只有换位思考,才能解开心里疙瘩,推动问题解决,只有在积极沟通、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大公约数。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理念,顺应形势,顺势而为,才能取得更大发展。
“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时间过长”“当前的环保治理市场鱼龙混杂,企业难以抉择,希望省厅能够予以帮助。”业主在提出具体需求和问题的时候,也传递着不理解的信号。
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理解。在省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主任顾明事看来,江苏省内危废转移手续已大大简化,跨省转移工作不仅取决于省内,也取决于接受地的审批办理速度。今年以来,省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积极帮助企业联系省内外危废处置单位,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省厅网站上有企业环保治理需求发布平台”,省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说,这件事我们已经在做了,也希望能够打造成生态环境部门与企业家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服务企业环保技术需求的新名片。
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企业环保接待日已经举办了3期。接待过程中,“理解”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生态环境部门只有站在企业的角度,才会更深刻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制订的政策才会更有针对性,服务的举措才会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正是基于对企业的理解,今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秉持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的原则,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了以“服务十条”为标志的一系列政策,开展了以“企业环保接待日”为标志的一系列配套活动,服务企业、帮扶企业成为省生态环境厅的鲜明特质,请进来、走下去、面对面、键对键,成为服务企业的生动注脚。
正是基于对生态环境部门的理解,很多企业开始加大环保治理投入,争取被纳入豁免名单,进入信任保护,从而抢占市场份额,赢得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