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效果初显 仍需攻坚

更新日期:2016-06-06
摘要:二○一五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水质状况 废水中污染物排放状况 废气中污染物排放状况 陈琛/制图 ◆中国环境报记者 马新萍 去年一年,环境质量有没有改善?采取了哪些治...

 效果初显 仍需攻坚

 

 效果初显 仍需攻坚

 

二○一五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水质状况

 效果初显 仍需攻坚

 

废水中污染物排放状况

 效果初显 仍需攻坚

废气中污染物排放状况 陈琛/制图

  ◆中国环境报记者 马新萍

  去年一年,环境质量有没有改善?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哪些见到成效了?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对我国目前环境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全面盘点。

  环境治理成效初显

  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趋好。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21.6%;26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

  而《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

  可以看出,我国2015年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范围在扩大,从2014年的161个扩大至2015年的338个,达标城市从16个上升至73个,达标城市比例上升4.0个百分点。

  对比两年的公报数据,2015年PM2.5年均浓度范围为22微克/立方米~107微克/立方米,平均为55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14.1%。

  美国NASA卫星观测也印证了这一点,观测到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颗粒物的降低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珠三角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整个区域全年PM2.5浓度已达标,成为全国率先达标的重点地区。

  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进步,说明我国可以解决特大城市群在快速发展中的空气污染难题。

  同时,水和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也在积极推进,有的领域已呈现出局部改善的趋势。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劣Ⅴ类水质断面从2014年的9.2%降至2015年的8.8%。

  硬举措彰显威力

  这些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国家治理和改善环境的决心与意志,离不开硬举措的扎实推进和实施。

  一系列数字可以印证这个观点,在国家层面,2015年,全国共检查企业177万家(次),查处各类违法企业19.1万家,责令关停取缔两万家、停产3.4万家、限期改正8.9万家;环境保护部对33个市(区)开展了环境保护综合督查,公开约谈了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8000多件,移送行政拘留案件2000多件,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600多件;各级环保部门罚款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1/3多;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126万辆……

  在地方层面,2015年,浙江省全面完成5100公里黑臭河整治,削减了7个省控劣Ⅴ类水质断面;江苏制订黑臭河道三年整治计划, 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3年每年治理100条河道,上一年度治理验收未达标的河道下一年继续滚动治理;山东实行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济南等7城市统一治污政策、统一治理措施、统一治理标准和时限……

  综合分析公报中的数据和措施,我们也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由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时间最早(2013年9月),相应的,其措施实施时间更长,所以大气的改善程度也最明显;《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时间次之(2015年4月),其效果也有所显现。基于此,近日刚刚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让我们对其作用和影响有了更多期待。

  再接再厉持续攻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

  比如,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地表水Ⅰ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

  陈吉宁部长今年4月19日在“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就指出,我国水环境状况明显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地表水质状况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态势,特别差和特别好的水体均在减少。二是主要污染因子出现结构性变化,比较难治理的氨氮、总磷等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治理更难、投入更大。从全国情况看,地表水总磷超标断面比例已逼近化学需氧量。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