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崔煜晨
千呼万唤始出来,业界期盼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终于落地,立即引起各方热议。
与之前预估的万亿市场不同,一方面,“土十条”将风险管控作为核心,让市场回归理性。另一方面,“土十条”的主要指标,对土壤修复行业和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那么,业界对期盼已久的“土十条”有何看法,行业水平能否与“土十条”要求相匹配?“土十条”能否解决行业现存的商业模式和资金等问题?
行业有何评价与期待?
“土十条”实施前提是知道污染家底,目前釆样技术、釆样程序、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都不足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中环循(北京)环境技术中心总经理龚宇阳认为,“土十条”很系统、很全面,体现了政府土壤污染治理的决心。
“土十条”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江苏苏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金华认为,“土十条”围绕土壤安全和农田保护,对当前的土地质量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科学地保护和修复土壤,值得肯定。
而龚宇阳认为,落实“土十条”,细节决定成败。比如“土十条”实施的前提是知道污染家底,其中科学可靠的详细调查是基础,采样技术规范制定和实验室质量验证是关键。但目前采样技术、采样程序、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都不足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风险管控意味着什么?
土壤治理思路更加科学合理,对行业的市场预估回归理性,对治理监管和要求更加严格
今年年初,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特别强调:土壤污染治理思路不是投入几万亿元的“大治理”。“土十条”出台后,更是将风险管控作为核心,而并非产业界期待的修复盛宴。
环境保护部的解读也明确,实施“土十条”,预计可拉动GDP增长约2.7万亿元,可新增就业人口200万人以上;到2020年,预计可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4500亿元。
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土十条”短期内对土壤修复市场不会有太大刺激作用。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土十条”虽然目标严苛,但落地路径相对谨慎,未来土壤修复市场将缓慢开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土壤相关企业至少为1000家,99%以上的修复企业是近几年出现的。而“土十条”对污染土壤的治理思路和市场空间的预估回归理性,也将为过热的行业降温。
以农用地治理为例,“土十条”提出,“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
中国修复产业联盟张旭辉介绍说,这证实了去年10月国土资源部“遭受严重污染无法治理的耕地应当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的说法。在风险管控思路下,污染耕地多了一条出路,这一提法避免了不少无效治理。
除“土十条”的治理思路更贴合实际,也对治理企业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土十条”提出,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不仅对修复过程进行监管,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还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业界认为,对企业治理的过程监管更加严格,将规范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行业水平能否匹配?
行业存在技术储备和人员队伍不足等问题,需要企业完善产业链,提升自主研发水平
“相比‘水十条’,‘土十条’市场空间没有之前想象的大,但对相关产业的要求更高,行业水平距离‘土十条’要求还有差距。”薛涛认为。
在我国,由于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和修复技术的不同,其成本差异也比较大,农用地治理与修复成本从每亩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成本则在每立方米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按照“土十条”要求,“根据试点情况,比选形成一批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适用技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