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取得的成绩,为我们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成功化解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提供了鲜活的范本;坚定了我们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
珠三角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能够有效突破特大城市群发展的环境制约。环境污染几乎成为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怎么突破瓶颈?珠三角提供了三项经验。抓住重点,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早发现、早应对,科学确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确保治理取得实效。攻克难点,通过建立高规格联防联治领导机构,解决统筹之难;通过制定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解决落实之难;通过推行一岗双责,解决问责之难。聚焦热点,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严格执法、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监管,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对于珠三角空气质量改善,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进步,说明我国可以解决特大城市群在快速发展中的空气污染难题。”
珠三角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能够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较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绝不能走。怎么打破窠臼?珠三角提供了三条思路。把握核心,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筹、相协调,无论产业选择还是项目布局,都以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为前提,立足环境要素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空间。抓住重心,紧紧抓住环境保护不动摇,牢牢守住环境底线不放松,通过严格执行《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构建区域环境安全格局。坚守恒心,投资再大的项目、利润再高的产业,都必须服从珠三角大气环境质量保障的要求,该限制就限制,该拒批就拒批,不为眼前利益所惑,不为短期效益所扰。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正是得益于这样执着的、近乎“苛刻”的坚守。
珠三角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能够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掘并运用好环保助力。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发展质量低,怎么攻破难关?珠三角提供了三个借鉴。保持定力,不惧转型的暂时阵痛、增速的暂时放缓、收入的暂时下降、社会的暂时非议,坚持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助推器,谋求转身,谋求蝶变,为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激发活力,将创新与环保相融合,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既促进产业提升,又推动环境改善。优化动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设绿色转型示范平台,让“世界工厂”跨入升级版;积极开展治理,把污染“重灾区”改造成旅游胜地,为发展开辟新路径。
“库兹涅茨曲线”为人所熟知。珠三角的实践告诉我们,拐点不是等来的,而是通过我们的主动作为迎来的。在绿色发展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在环境与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大趋势下,只有创造机遇,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