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环保企业如何内外兼修?

更新日期:2016-07-05
摘要:◆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蕊 现在国内多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同时,劳动密集型、资源高消耗的行业将不可持续,未来将进一步转移到海外。这种情况下,中国环保企业应该走出去,要到...

 环保企业如何内外兼修?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蕊

  “现在国内多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同时,劳动密集型、资源高消耗的行业将不可持续,未来将进一步转移到海外。这种情况下,中国环保企业应该‘走出去’,要到更大的舞台上寻求发展。”在日前举行的2016(第十届)环境产业创业创新论坛上,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表示。

  论坛上,除了不少环保企业越来越关注“走出去”,还有一些企业已经展露出“第一个吃螃蟹”的野心,无论是创新商业模式,还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寻求更好地发展,他们已经在行动。

  “走出去”要的是什么?

  有些可能是出于国内细分领域市场逐渐缩小,寻求开拓海外市场的需要。有的则希望引进国外技术并进行本土化,布局国内市场

  记者了解到,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重资产企业为代表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比如,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国际”)日前以1.23亿欧元(约合8.98亿元)收购波兰固废处理公司NOVAGO Sp. Z o.o. (以下简称“NOVAGO”),其中包括1.18亿欧元(约合8.62亿元)的股权价值和500万欧元的土地储备资源;此前北控集团以14.38亿欧元收购德国最大垃圾发电厂,这也成为史上中国环保企业收购德国公司金额最大的交易等。

  另一类企业“走出去”则是凭借技术、管理和成本等优势获得海外项目订单,相继开拓了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国际市场,为产业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这种趋势还在加速发展。与2015年相比,我国环保企业更加热衷于海外并购。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的统计,仅今年一季度,环保领域就开展了6起对外收购,总额达128亿元,是去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两倍多。同时,一些技术型企业也在承揽国外项目,比如金科水务在世界钢铁巨头——意大利达涅利集团进行的大型国际污水再生回用项目的招标中,一举中标此海外项目,成功签约伊朗境内首例大型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等。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更多产业机会展现在企业面前。国观智库创始人任力波认为,环保产业“走出去”未来面对两大机遇:第一是“还旧账”,第二是做增量。

  “‘还旧账’是指过去很多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大量购买大宗商品。在开发过程当中,没有对环境进行修复性投资。如果现在环保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率先采取修复性的投资方式,未来会赢得很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可。”他说。

  他还表示,做增量则指“一带一路”64个国家,85%以上是发展中国家,和中国面临同样的两个机遇,一个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机遇,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前期快速增长过程当中忽视了环境问题,现在有很多旧账需要还;另一个是基础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机遇。这些都为环保企业提供了机遇。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环保企业“走出去”要先看清是哪些企业“走出去”,同时,要关注这些企业去的是哪些国家,转移的是资产还是市场。“真正成功走出去的企业并不多,有些可能是出于国内细分领域市场逐渐缩小,寻求开拓海外市场的需要。有的则希望引进国外技术并进行本土化,布局国内市场。”

  “对于企业来讲,如果没做好准备,就很匆忙地走出去,这个可能要付的学费代价会比较大。对于相对弱小的环保企业而言,借助与大企业的合作,实现企业‘走出去’变得更为关键。”赵笠钧表示,“去年我们‘走出去’也是跟一些央企一起。我们现在跟一些中资企业合作的海外项目中,目前已经有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实现盈利。”

  商业模式、技术创新要对接市场需求

  PIPP模式的关键是要找到有资源利用需求的市场;一些依托于自身技术并提供环境服务的企业盈利能力也在不断攀升,从而受到资本青睐

  除了布局海外市场,寻找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的契合点,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获得自身长足发展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基于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一些企业的发展脉络已经十分清晰。比如金科水务从起初的水处理膜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后来的项目运营商,再到创新投资模式,在传统的PPP模式中加入I(Industry,工业用),成为PIPP模式,企业已经从运营商逐渐转化为投资商。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