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

更新日期:2016-07-08
摘要:◆本报记者李维 农业部日前会同中央农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联合印发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为什么需要轮作休耕?...

 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

  ◆本报记者李维

  农业部日前会同中央农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联合印发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为什么需要轮作休耕?

  用地养地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

  据介绍,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重大改革任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文来认为,耕地轮作休耕对耕地土壤有重要的正面影响。

  姜文来告诉记者,轮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北魏《齐民要术》(成书年限大约在公元533年~544年)中就有“谷田必须岁易”的记载,并就如何轮作进行了概述。“只是近30年来,轮作技术虽然仍在使用,但已经弱化。” 他表示。

  “实践证明,轮作是保障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对于恢复、保护土壤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休耕减少人为的干预,避免向土地过度索取,由于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和性状,有利于恢复地力。特别是在重金属污染区进行休耕,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姜文来说。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解读《方案》时表示,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耕地轮作休耕,能全面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轮作休耕会影响粮食安全吗?

  控制好规模,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轮作休耕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缓解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尖锐矛盾,”他说。

  姜文来告诉记者,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休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我们考虑的最重要的目标。

  “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压力大,是采取休耕的好时机,只要控制好适当的休耕规模,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相反,由于休耕,耕地得到休养生息,其产能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因为地力提高,有利于恢复粮食产能。”姜文来说。

  试点是如何确定的?

  从目的和特点决定试点地区

  在实施区域上,轮作主要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开展试点,休耕主要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

  “这是由休耕的目的和地区的特点共同决定的。休耕的目的是适应生态压力,同时考虑粮食安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典型经验。因此选择的地区要有我国农业生态本身的区域性、代表性。”姜文来说。

  《方案》提出,在休耕区域,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季节性休耕,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将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只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重金属污染区连续多年休耕,采取施用石灰、翻耕、种植绿肥等农艺措施,以及生物移除、土壤重金属钝化等措施,修复治理污染耕地。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连续休耕3年,改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同时减少农事活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据姜文来介绍,华北地下水漏斗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漏斗带来了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表沉降、地缝、海水入侵等。造成漏斗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用水过度采取地下水。通过试点休耕少采或者不采地下水,可以为该地区地下水恢复提供宝贵的经验,修复生态环境。

  重金属污染区由于土壤中存在重金属,对粮食质量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通过休耕,采取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对土壤进行修复,一方面可以提升该试点区粮食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奠定技术基础,总结经验,为类似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生态退化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西南石漠化区、西北生态严重退化都很典型,在此地区开展休耕试点,生态退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模式,可为类似地区借鉴。

  如何确保农民收入不受影响?

  中央财政安排14.36亿元进行补贴

  余欣荣表示,要让农民愿意开展轮作休耕,必须保证其收益不减少。要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对承担轮作休耕任务农户的原有种植作物收益和土地管护投入给予必要补助,确保试点不影响农民收入。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