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白鹭在玛纳斯湿地公园的水面上游弋,不远处,湿地管护员张设林静静地守望着这些生灵。
65岁的张设林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村民,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他,见证了玛纳斯湿地的变迁,感受着绿色发展给玛纳斯县带来的变化。
退耕还湿成就绿色发展
在阳光的照耀下,中天山北麓依连哈比尔尕山上的冰川,释放出丰沛的水量。一滴滴最终汇聚成河流,流向玛纳斯县境内的中部平原,形成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
张设林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到处都是湿地;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水土开发,很多湿地被开垦成了耕地,湿地面积大幅减少。
2011年3月,国家批准建立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至今,玛纳斯县累计投入2.6亿元对湿地进行保护建设。
2013年年初,张设林家的29亩耕地“退耕还湿”。玛纳斯县按照他的土地承包剩余年限,每亩地每年补偿500元,共计补偿了近20万元。不种地了,张设林就守候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湿地公园的管护员。
恢复了的湿地重现生机。每年10月到来年4月,都有数百只天鹅飞来。现在,成千上万只白鹭、黑鹳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在湿地里栖息,鸟的种类也由过去的70多种,增加到326种。
从“退湿还耕”到“退耕还湿”,张设林的人生经历,正是玛纳斯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的一个缩影。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蒙边疆说,2011年以来,“退耕还湿”累计退出耕地1万多亩,“退牧还湿”6万多亩,退出牲畜十多万头(只)。作为补偿,县财政每年要拿出数百万元。
“舍弃眼前的一些经济利益,成就的是县域长远的绿色发展基础。”玛纳斯县委书记苏建国认为。
这几年玛纳斯封闭了100多眼农用机井,退出沙漠边缘耕地30多万亩。南部山区280万亩草原得到恢复,北部荒漠植被覆盖率提高到41%,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好生态引来观光客
苏建国说,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正在成为玛纳斯最基本的底色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去年,玛纳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停产治理化纤企业及配套企业14家,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8家。
玛纳斯澳洋科技和舜达化纤两大化纤生产企业累计投资2.5亿元,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废水循环利用设备和废气回收装置,废水、废气经过回收处理后再循环利用,不仅实现了达标排放,每年还可节约生产成本3000万元。
在玛纳斯县,所有招商项目都必须过“三关”:看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是否符合发改委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是否符合县域和园区规划。
“抬高生态门槛的结果是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县域经济结构和质量也不断优化。”县商务经信委党委书记苗庆杰说,这几年,全县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累计否决招商项目85个。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近几年全县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18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8亿元。从经济总量来看,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玛纳斯”。目前全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体现在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等方面。
今年年初,新疆首个通用航空及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正式落户玛纳斯,计划投资15亿元开发疆内低空观光探险旅游。
“我们看中的就是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投资这一项目的重庆通用航空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郭华强说。
城乡居民走上舒心路
走进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南园子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时尚漂亮的花园式别墅,别墅两旁,绿树花团相映生辉。
“这是我们的新家园,漂亮吧。”村委会主任王宏亮说。
据王宏亮介绍,南园子村过去虽地处城郊,村民们也向往着过上现代生活,但怎么也迈不进“城”的门槛。近几年,县上通过实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让村民们的梦想得以实现。现在,全村190多户村民分别住进了4栋集中式住宅楼和88套花园式别墅,村里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县城实现了统一。
“以前冬天一开窗户,黑煤灰就飘进来了。现在,屋里屋外空气一样好。”居住在县城宏远小区的居民阿丽亚说。
2010年,玛纳斯县投巨资从县城旁的天山电力引来热能,覆盖县城和周边乡村。通过集中供热,县城里拆除了全部43台供热锅炉,一个采暖期节约用煤9万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2200吨。
现在,在玛纳斯县城看不到一座供热烟囱。去年,玛纳斯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