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重化工城市的绿色转型之路怎么走?记者在湖南省湘潭市的采访中了解到,湘潭作为一个传统重化工业城市,面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持续加大转型力度,尽快补齐短板,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2015年湘潭市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61个、污染源综合整治项目39个;铅、镉、铬、砷4种重金属污染因子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削减目标任务,较2007年分别削减74%、72%、99%、80%;城市空气优良率74.2%,较2014年同期上升8.2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增加了27天。PM10浓度值为89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16.8%;PM2.5浓度值为56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22.2%;辖区内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市级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今年前四个月大气优良天数累计达标率为71.8%,较去年同期上升8.6个百分点。
对于湘潭这一传统重化工业城市来说,这一进步的确来之不易。
抓重金属污染治理
破瓶颈方能见成效
湘潭市环保局局长苏国军告诉记者,湘潭市作为重化工业城市,涉重金属企业比较多,尤其是五矿湖铁等一批企业造成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且这批企业所在的竹埠港工业区、锰矿工业区等敏感区域环境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传统的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加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得湘潭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更加严峻;湘潭地处长沙市的上游,为确保长沙饮用水水源的安全,湘潭承担着极大的环保压力。
面对大量历史遗留的难题,湘潭市抓住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转型调整这一关键,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是推进竹埠港和锰矿地区等重金属污染治理。竹埠港位于湘潭市岳塘区,属于湘江治理“一号工程”的重污染化工区,对湘江下游水质影响严重。湘潭市按照“关停、退出、治理、建设”四步走方案,于2014年9月将这一区域内的2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经监测,这一区域全年共减少用电量约9600万千瓦时,减少用煤量约14.5万吨,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约260万吨,减少废气排放约20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约2000多吨,重金属镉减排约81千克、铅减排约17千克、铬减排约58千克。
记者在湘潭锰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现场看到,矿山公园已现雏形,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湘潭市启动了湘潭锰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将环境治理工程与矿山公园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目前已完成重金属电解锰废渣及尾砂治理一期工程项目,正在实施涉锰企业综合整治二期、含锰固废综合整治三期,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竣工验收。
苏国军介绍,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倒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2015年,锰矿雨湖工业集中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在落实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关停涉锰企业的情况下,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1.97亿元,同比增长4.3%;完成工业总产值46.82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0亿元,同比增长17.94%;完成税收1.42亿元,同比增长4.26%,实现了产业的升级转型。
据了解,氮氧化物超标是湘潭市面临的又一个治理难题。湘潭市主城区内分布有湘钢和电厂,是全市最大的氮氧化物(NOx)排放源,分别占全市排放量32.6%和44.1%,且集中在市区80平方公里范围内排放,其单位面积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居全省第一,加上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上升,造成NOx年均浓度值居高不下。为了解决氮氧化物污染严重的问题,湘潭市出台了《2016年湘潭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将大气防治考核工作纳入城管考评,这一系列举措对湘潭市空气质量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今年前四个月累计达标率为71.8%,较去年同期上升8.6个百分点。
相关部门分工协作
创新工作考核机制
湘潭市坚持和完善以市长为总召集人的全市环保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周碰头、月调度、季督查”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考核成员包括市绩效办等;同时争取市人大、政协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市人大每年组织开展一到两次专项执法检查,督促整改落实;市政协建立特约监督机制,明确特约监督点,积极开展监督工作。
同时,湘潭市委组织每年对全市(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严格考核,其中,环保工作是重要的一项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奖金直接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