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贵州严把核安全红线

更新日期:2016-07-26
摘要:图为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贵州省辐射环境监理站等单位联合组织的辐射事故应急综合演练,演练进一步完善了贵州省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了核事故应急响应实战能力。贵...

 贵州严把核安全红线

图为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贵州省辐射环境监理站等单位联合组织的辐射事故应急综合演练,演练进一步完善了贵州省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了核事故应急响应实战能力。贵州省辐射环境监理站供图

  ◆本报记者黄运

  在刚结束不久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上, “确保核能安全,促进生态文明”核安全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论坛就政府在确保核能安全方面应起的作用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核能的贡献进行了精彩讨论,一场关于核能安全与生态文明的智慧火花交互碰撞。

  “核”到底是什么呢?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贵州省辐射环境监理站站长董泽琴认为,核技术像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把它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它能为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谈核色变”到认识核能,核技术已经在能源、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利用。要维护核安全,政府和企业是两个重要的角色。公众的科学认知和积极支持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政府监管不可少

  创新机制保安全

  董泽琴对记者说:“目前,核技术在工业的辐照加工、食品的贮藏保鲜和医药的消毒、辐照育种、辐照探伤以及放射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核电的开发利用对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相关辐射事故的发生也会对公众造成恐慌,因此,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更好地发挥核技术对经济社会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董泽琴认为,政府的监管作用尤其重要,环保部门要当好监护人的角色,监管好核技术利用单位保障设施安全。

  为此,贵州省辐射站严格监管,创新机制,确保一方辐射环境安全。

  首先是源头严控。自2013年6月起,贵州省辐射站提出了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管年度评估要求,明确要求各核技术利用单位必须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发证的环保机关提交年度的评估报告,年度评估不合格且经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不予受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延续申请。同时,强化监督性监测工作,为严格监管执法提供科学依据。

  为提高核利用单位的安全意识,贵州省辐射站加大力度对核利用单位进行辐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辐射防护相关知识培训,省环保厅还与各核技术利用单位签订《辐射安全责任书》,督促各单位履行辐射安全主体职责。

  作为全国“数谷”,贵州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贵州省辐射站充分利用大数据参与到核辐射环境监管当中。于2014年着手建设贵州省核与辐射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项目。

  目前,这一系统第一个平台“贵州省核与辐射监管系统”已经正式运行。

  “通过这一系统,核利用单位编制和报送年度报告不再采用纸质上报,直接通过系统上传,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工作上的方便,本身也是践行环保的一种方式。”董泽琴向记者介绍。

  同时,这一系统可以实现科学建档管理,省、市、县环保部门及企业数据资源共享。

  在机制创新方面,贵州省辐射站与公安部门联动执法。环保部门与公安部门在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联动执法联络员制度等多个方面都规范环保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执法的方法,环保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动执法无缝对接的执法方式,打破了过去环境执法“单打独斗”导致的困境。

  通过辐射站的严格监管,严厉打击了核辐射环境违法行为。“2015年至今,贵州省立案查处14起核技术利用项目环境违法案件,处罚金额共计71.7万元。”贵州省辐射站辐射监管科科长王兴波告诉记者。

  企业责任履行好

  安全经济两手抓

  在核安全的维护中,企业是核技术的直接利用者,其安全意识举足轻重。

  贵州金农辐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贵州使用放射源活度最大的企业。公司董事长林平告诉记者,安全生产重于泰山,保障核与辐射安全,是公司的头等大事。

  在金农辐照公司,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医疗器械、化工领域,具体主要用于辐射育种以及食品药品的灭菌。

  林平告诉记者,相对于传统的蒸煮、高温高压、熏蒸等灭菌方法,辐照加工具有安全可靠无残留物、灭菌彻底无须拆包装、不改变加工物质的温度、操作简便快速四大特点。

  作为贵州最大的核技术利用单位,金农辐照公司董事长林平认为,核辐射的安全重要性比肩核技术利用所带来的效益。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