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境内分布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共98条河流,这些河流是430万贵阳人的母亲河。保护贵阳的河流水质,是每一位贵阳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推进政府“河长制”的同时,不久前,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牵头带领专家和志愿者组成了“民间河长”,对贵阳的河流开展巡视、监督、保护等工作,实现了“政府河长”与“民间河长”的并轨,形成了贵州首个“双河长制”的水环境保护机制。
民间河长是什么样的团队?
截至7月14日,重新正式登记的6名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民间河长”已经全部签约完毕。
与其他地方的“民间河长”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民间河长”大部分是环保专家。贵州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胡文向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认领了麦西河;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王海峰认领了南门河;贵阳市农业委员会高级农艺师谯莉萍和贵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葛建明共同认领了金钟河主河道红华新天地—兴筑大桥—世纪城段;农工党贵阳市委秘书长任卫虹认领了金钟河支流(断头河、打石河、龙泉沟); 民建贵阳市委秘书长徐朝刚认领了金钟河主河道(原贵阳阀门厂前,红华新天地段以及观山湖公园支流)。6名“民间河长”大部分是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聘请的环保专家,专业涵盖环境、化工、地质等领域。
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专家,与协会会员来源广泛有关。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是一个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来自行政机关、司法部门、新闻媒体、学校和城乡居民组成的志愿者和环保专家团队。
为更好地开展环保工作,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专门聘请了专家,要求在高校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需在其专业领域具有10年以上的教学科研或工作经验,熟知其所在专业或行业的国内外情况和动态,具有较深专业造诣和较大影响力;在非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需熟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对本地区环境状况比较熟悉。
“专家型‘民间河长’能从水环境治理的角度看出问题所在,也能专业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主任黄成德说。
2010年初,黄成德组建了贵阳市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发动数百名市民环保志愿者,成功开展“贵阳市水环境调查市民行动”,摸清了贵阳市境内98条河流的污染源。几年来,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的环保志愿者对全市所有江河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水环境调查,并每月一次逐条巡查河流。
八大水系全面推行“河长制”
说起贵州全面推行的政府“河长制”,要回溯到前年。
2014年9月2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决定在乌江(含乌江上游三岔河、红枫湖和乌江干流)、沅水(含清水江、阳河、松桃河)、都柳江、牛栏江—横江(含草海)、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等八大水系重点流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
实施重点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旨在督促地方政府落实改善环境质量责任,全面加强八大水系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促进流域水质稳定达标,确保流域水环境安全。
贵州省政府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省长担任全省流域环境保护“总河长”,各市(州)政府及有关县(市、区、特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各自辖区内主要河流环境保护“河长”。
“双河长制”启航
事实上,贵州的“民间河长”始于2010年。当时,在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的号召和牵头下,贵阳98条河流已经全部由“民间河长”认领了。
之前的“民间河长”在数年的巡查中发现很多问题,但反映渠道单一,很难解决问题。
随着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在贵州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大背景下,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再一次牵头,号召中心的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和志愿者再一次组成贵阳“民间河长”,贵阳市98条河流的“民间河长”重新登记。
至此,贵阳市“民间河长”与“政府河长”加强协作,同步推进贵州省水环境治理,形成了“双河长制”——“政府河长”+“民间河长”。
民间河长都做些啥?
“民间河长”区别于“政府河长”。顾名思义,“民间河长”,主要对河道进行民间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