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元年、“十三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起点。《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印发,不仅为未来五年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新常态下环境管理转型规划了一条路径。
从中央到地方,《方案》需要层层落实,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各级环保部门都已经纷纷开始探索环境大数据建设的实践。
近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在贵阳举办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培训班。环境保护部机关单位、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副省级城市环境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约200人参加了培训。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副主任徐必久在开班式上说,环保有先天实施大数据的条件,但环保部门在数据应用方面“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希望借助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打破原有的环境管理模式,集中多年积累的数据优势,推动环境管理转型。
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提出,环保工作现在面临“三转”,即目标转型(从总量控制转向质量改善转型)、体制转轨(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管理转型(从“督企”到“督政”、“督企”并举),而“三转”的交汇点正是大数据应用。
这次培训班不仅邀请了直属单位、先进省市介绍环境大数据建设的经验,还请来从事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出谋划策。许多与会者表示,培训班是一个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经验交流盛会,为他们下一步工作开拓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从本次培训班上,记者了解到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正开足马力,稳步推进。
打破 数据孤岛不再是一个愿景
北京大学数字研究院信息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任锦华指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所有城市、所有行业都形成了众多的IT“棚户区”,也就是信息孤岛。
同样,以往各环保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需要建设了一批业务系统,但是系统之间彼此不连通、不“对话”,数据孤岛林立。“智慧行业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整合行业的IT棚户区。”任锦华表示,生态环境大建设需要整合这些数据,形成合力。但每个业务系统技术、标准自成一体,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利益也无法调和,打破数据孤岛一直停留在纸面上。
▶数据整合有突破
记者在培训班上了解到,《方案》印发后,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开始寻求数据整合工作的突破口。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介绍,2016年是生态环境大数据整合年。在去年整合了环境保护部各业务司局60多个系统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今年将整合、集成 42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涉及水、大气、土壤、有毒物质、生态、核与辐射、监察执法、应急、环评、环境健康、综合等业务数据。
天津前不久建成的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改变了各部门、各区县信息共享难的局面,实现了全市清新空气行动分指挥部39家成员单位的信息共享和平台对接,将各部门、各区县建设的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业务系统统一到一个平台中来,实现了一个平台管大气。
天津市环保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鲁德福介绍,综合信息平台集纳52类大气数据,累计约1.4亿条数据。其中包括296个环境质量监测站,其中国控16个、市控10个、区控270个,136家大气重点污染源,1766个扬尘工地,40个已建监控的工业堆场,25个机动车检测站,7000多个网格化事件和16家燃煤大户。
广西通过“五个一”工程打破“信息孤岛”,即构建一个顶层框架、一个统一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一张基础地图和一个云计算中心。目前,广西建成一个门户——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平台,每一个用户有一个“密钥”,实现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和协同办公。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也整合了监管业务数据、环境监察移动执法数据、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大气、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实现了跨平台的数据共享。广西所有环境在线数据实现一个平台管理。
▶数据标准制定加快
数据整合过程中,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同的数据标准就好比各地不同语言,不同的数据公司、不同的业务系统数据标准不一致,这给数据整合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记者了解到,由于技术发展迅猛,目前环境保护部相关数据集成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整合的现实需求。各环保部门先行先试,在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上已经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