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向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情况严重失实,宁夏永宁县县长在内的5名责任人受到诫勉、免职等处分。在之前对河北省的试点督察中,也有类似问题,石家庄藁城区称中央环保督察组接到的77件举报仅7件属实,后来证实全部基本属实,一批责任人员受到处理。
明明没停产,却说早已停产;明明有问题,却称没有问题。新旧两起案例都存在交办问题查处不深入、不到位的情况,而且很容易让人认为当地存在故意隐瞒、弄虚作假的嫌疑。对此举背后的动机,舆论也多有揣测,有的猜测当地怕出丑,有的猜测背后有复杂的利益关联。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具有高度的严肃性,是对地方环保工作的一次全面把脉问诊,大多数被督察地方都能主动配合,积极整改,但仍有个别地方对此认识不到位。对于督察组指出的环境问题,总想遮丑、避短、护短,甚至不惜以弄虚作假的方式欺骗督察组,应付督察,以为督察组发现不了就万事大吉,就能蒙混过关,这是明显的闯关思维。面对环保督察,这种闯关思维要不得。
一方面,督察制度设计的严密性,使得这个关口不那么好闯。根据安排,中央环保督察不仅会看材料、听汇报,也会深入地方实地调查。对于明显与事实不符的调查结论,专业人士一眼就能看穿,中央环保督察组成员完全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而且,环保督察绝不是走过场,绝对不会是一阵风,每两年就会开展一轮,即便弄虚作假行为暂时没被发现,今后也会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当前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也不容许地方有这种闯关心态。一些地方环境欠账很多,问题很多,公众意见很大。中央环保督察为地方提供了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方式的契机,提供了凝聚各方共识解决环境问题的契机,理应好好把握。反之,即便暂时闯过了环保督察这一关,把问题藏着掖着,也过不了提升环境质量这一关,过不了公众满意这一关。
摒弃闯关心态,需要各地正确看待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各地,不是为了揭短,而是要帮助地方找病因,找药方,促进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整改督察组转办的举报案件,不是做给上级看的,也不是演给群众看的。如果遇到问题总想捂着、藏着,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捂不住、藏不住。一旦被发现弄虚作假,其后果绝不止于处理几个责任人那么简单,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次宁夏永宁被曝光,其他地方也应该引起高度警觉。当前,中央第一批对8省区的环保督察进驻已陆续接近尾声,并不意味着各地可以松一口气,工作暂告一段落。各地要本着对自身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正视督察中发现的问题,不折不扣地整改,不遮丑、不避短,切实以环保督察为契机,真正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真正将提升环境质量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