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五常市田稻翁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的3000多亩稻田里游弋着许多黄色小鸭、河蟹,这样“生态耕作”的鸭稻蟹田,每公顷稻田要比普通稻田增收4000多元。 吴殿峰摄
环境监测人员在松花江中进行水质检测。 吴殿峰摄
编者按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否带动经济发展?生态优势能否真正转换成经济优势?在黑龙江省,这些问题都有了现实的答案:江河水质变好,渔业资源得以恢复;绿色大森林,变成了“绿色银行”;利用冰雪等自然资源,带动旅游业火爆。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以生态优势促进绿色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一个个故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伊春市考察调研时提出“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写照。黑龙江省将绿色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对相关省份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环境报记者吴殿峰
随着中苏界湖兴凯湖水质趋好,黑龙江省密山市白鱼湾乡渔民陶立柱就尝到了甜头。“今年光开湖的十几天,就挣了五六万元,足足比去年多挣了1万多元。”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从良好生态环境中获益的不仅是陶立柱。在黑龙江省,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生态环境战略举措的实施,生态资源正成为许多人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伊春考察调研时提出,“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黑龙江,这片沉睡的黑土地被唤醒,全省上下正按照总书记的嘱托,在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制度体制上悄悄地进行生态文明的变革,让“冰天雪地”、“林海雪原”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正取得共识。
1 “鱼鲜”的回归路
松花江同江出境断面稳定在三类水质,纯净水质带来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抚远也成为国内外“老餮”的美食天堂
“我从小生长在松花江上,荡悠悠我童年的梦,金色的太阳照亮霞光万丈,片片白帆点缀着碧波千顷”,在黑龙江省,这首歌被广为传唱。
松花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黑龙江省腹地,滋润了肥沃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黑龙江人的母亲河。
夕阳西下,“老钓”赵刚如约来到位于松花江畔的九站公园,这一夏天过足了夜钓的瘾。最多的一晚,赵刚钓了8条鲤鱼、4条鲫鱼,一共20多斤,“那可是纯正的江鲤江鲫,鳞发白、身体细长、尾巴和肚子发红呢。”
据老渔民讲,上世纪70年底末到80年代初,松花江曾经水质黑臭,鱼虾绝迹。江里没法游泳,游完之后人们身上起疙瘩起红点。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让这条岌岌可危的河流雪上加霜,碧波万顷、白帆点点的景象渐行渐远。
松花江水质变差后,一条江“腥”了整个三江流域。“捕上来的鱼不好吃,有六六粉味。”有当地渔民说,经常跑一天也打不上来几条鱼。这与上世纪80年代以前,胖头鱼会自动往船上跳、人不断往下撇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06年8月23日,国务院批复并实施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一系列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密集启动。经过10年的治理,松花江干流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同江出境断面稳定在三类水质水平,纯净的水质带来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些渔产又让抚远成为国内外“老餮”的美食天堂。
中俄界湖兴凯湖烟波浩渺、沙鸥翔集,盛产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的大白鱼。大白鱼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兴凯湖水质下降较快,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大白鱼数量锐减。从2012年开始,兴凯湖生态保护和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实施让水质趋好,达到三类水质,大白鱼又回来了。
黑龙江省密山市白鱼湾乡渔民陶立柱从小就和父亲一起下湖打鱼,10多年来,他见证了兴凯湖大白鱼的兴衰。
“咋也没想到今年的白鱼这么‘厚’。”看见记者,刚刚打鱼回来的陶立柱仍然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前几年上湖打鱼,凌晨4点多钟去,下午3点多钟回来,也打不到多少鱼。可最近两年却不太一样了,不仅白鱼多了,而且价格也高了,今年光开湖的十几天,就挣了五六万元,足足比去年多挣了1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