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阳国际马拉松赛道旁的显示屏。
图为“空气医生”APP首页。
◆本报通讯员岳植行
在2016贵阳国际马拉松赛上,乌当区乐湾国际入口处的马拉松赛道旁,一块崭新的LED显示屏十分醒目。在这块显示屏上,PM2.5指数、实时温度、湿度、“环境健康指数”等信息一目了然,并实时更新。
“这些数据来源于布设在周边的环境质量监测点,监测点可以自动采集数据并传输至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贵阳市乌当区生态文明建设局副局长郑文祥介绍说。
今年5月,由贵阳市生态文明委牵头,通过对贵阳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基础环境质量信息进行全面、连续、有效记录,在各类生态环境数据实现大融合的前提下,构建贵阳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对城区环境进行网格化监管。
7月20日,贵阳市生态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率先在乌当区启动试点,这也标志着网格化生态环保大数据监测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密集布设微观站点 详尽收集第一手数据
“数据是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基础,但我们现有的数据源远远不够。以乌当区为例,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只有一个,通过监测点能判断大气的污染状况,却不知道污染从哪里来,更别提对污染源进行解析和开展治理。”国家环保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李玮说。
于是,贵阳创新性地提出建设网格化生态环保大数据监测系统,采用“网格化布点+多元数据融合+大数据分析”的模式,计划在全市,以村庄和居委会为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布设一个标准监测站点,使用环保部标准监测设备,获取高精度数据。
据了解,建设一个传统监测站动辄需要上百万的成本,每个城市也就几个点位。与传统监测站点相比,网格化微观站点投资成本不到其百分之一。生态环境大数据通过密集布点到村庄、街道等基层单位,实时、全面地采集空气参数,每分钟上传一次PM2.5、PM10、噪音、温湿度等参数,有利于快速确定污染源,为环境治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据了解,乌当区规划建设253个监测点位,目前已经建成123个。同时,在乌当区13条河流中,初期规划建设16个水监测点位,监测参数为COD、氨氮等,并将根据后期需求和运行情况,逐步加密布点。
“通过各实时上传数据的监测点,后台就可以织出一张环境保护的‘天网’。” 李玮表示。
绘制污染趋势图 实时追溯污染源
这些监测数据如何助力环保部门开展污染溯源,“缉拿”污染“凶手”呢?这主要是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开展的。
乌当区123个监测点每分钟都会将数据上传到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数据分析系统可以实时筛查、校准、统计分析,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出时空变化趋势动态图,实现全区大气参数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分析,有利于环保部门掌握污染物产生、传输、扩散、聚集等路线。
“这就能及时判断出污染源是工厂排污,还是扬尘污染,或是餐厅油烟,并准确知晓位置在哪儿、排放量是多少,有利于环保部门有针对性地执法和治理,实现监测和管理联动。”李玮说,随后,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将自动把指令发至责任区域的网格管理员手机上,并规定管理员处理污染事件的时间。
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用于对区域内产业结构和城市管理进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撑。
目前,乌当区的试点工作正在进一步完善,并逐步在贵阳全市进行推广。预计贵阳市未来将投入约6000万元,布设900个~1000个大气及噪声监测点位,60个水监测点位,明年4月将完成项目实施。
李玮说:“大范围、高密度的布点,保证了大数据中心数据源,使得数据挖掘和分析也更加精准,有助于精准判断污染源,预测污染物扩散趋势,为环境执法和决策提供依据。”
大数据服务公众 “空气医生”发挥作用
除助力环境管理,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还致力利用大数据为公众提供服务。
除了在监测点安装显示屏,依托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贵阳市环保局还借助“空气医生”APP,打开移动通道。李玮点击“空气医生”,首页直接显示出当前的环境健康指数为94。据介绍,环境健康指数是用来量化定义环境与人体健康或人体感受的一个量化指数,数值为0~100,数值越大表示环境越好或人体感受越舒适。“环境健康指数就是利用大数据中心的实时监测数据,依托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疾控中心的相关标准,计算出来的。”李玮介绍说。环境健康指数包括空气颗粒物PM2.5、总有机挥发物、温度、湿度、噪音5项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