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设中,地铁、建筑节能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都是绿色债券支持的重点领域。 人民图片网供图
编者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的枢纽,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是助推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实践证明,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必须采用一系列财税、金融等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才能让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变得更为清洁和绿色,也才能让城市绿色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秀凤
因为暴雨,城市“看海”问题频繁出现,海绵城市建设也成为这个夏天的焦点。有分析认为,随着扶持政策不断落地,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新一轮基建投资的重点,更是绿色债券市场关注的新热点。
其实,不止海绵城市建设,金融体系通过政策、机制创新,为交通、建筑、能源等方面的绿色化提供较低的融资成本。8月31日,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
带动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支持节能减排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8月30日,三峡集团在上海交易所成功发行60亿元的绿色公司债券,用于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这是我国目前发行的规模最大的绿色公司债券。
不仅是清洁能源,地铁、建筑节能改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等都是绿色债券支持的重点领域。
比如,2014年和2015年,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共发行两期可续期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投向北京市地铁7号线、14号线工程,以及北京市轨道交通大兴线和昌平线工程。
2016年1月,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综合管沟(一期)项目收益债券成功上市,募集资金5亿元,这是我国第一笔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项目建成后,可有效避免马路拉链问题,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效率。
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绿色信贷政策出台较早,限制了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扩张,也支持了一批节能减排设施的建设。比如,建设银行通过绿色信贷,支持南宁机场新航站区项目节能减排设施建设;中信银行支持湖南低碳交通建设,通过绿色贷款支持株洲市将燃油公交车置换成电动公交车。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任务繁重,环保投资需求巨大,仅靠政府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撬动社会资本。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许多绿色项目由于其正外部效应没有被完全内生化,收益率略低于市场水平,社会资本可能不愿介入。因此,有必要通过贴息、担保、再贷款、PPP模式等办法,来降低其融资成本或提高其收益。同时,提升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推动各方共同努力,特别要政策红利引导驱动
“绿色行业中,很多是中长期项目,包括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地铁建设等,还款期都在10年以上,而我国银行体系的平均负债期限只有6个月。由于期限错配的问题,导致银行投放能力有限。这样,就制约了中长期绿色项目的融资,或者说使中长期绿色项目产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首届天津绿色金融论坛上表示,发行绿色债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据中国证监会债券部副主任张庆透露,目前已经有12家发行人正式申报了13支绿色公司债券,申报规模达到350亿元。“但是,绿色公司债券在投融资对接需求上,还有很大的鸿沟。”张庆表示,一些观点认为绿色项目风险高、收益低,虽然长期看绿色项目有红利,但这需要政策红利的引导和驱动。
陈雨露指出,实践表明,声誉效应可以激励绿色投资。一些绿色投资者,包括今年以来的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人,在追求商业回报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重视声誉的、负责任的投资者正在增多。政策层面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绿色投融资,会得到积极响应。
不仅如此,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还需要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分析能力等。用陈雨露的话说,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互相协作和配合。
市场将越来越大,更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