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秀英
“久旱成灾、一雨救命。”海南省东方市副市长李良海这样形容当地的天气。常年干旱造成东方市海防林种植和成活困难重重,陷入“不断补种”的怪圈,“等雨来”似乎成为海防林成活的唯一希望。
8月29~30日,海南省人大执法检查暨环保世纪行检查组到东方检查发现,东方市海防林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断带残带,建议尽快破解靠天成活的情况。
部分海防林纵深不足5米
东方市港门村有一条临海而建的公路,公路的一边是沙滩。检查组一行沿路发现,有的地方仅仅种上了两三排的木麻黄,纵深不到5米。
此外,港门村附近海边还存在一处数十米的海防林断带,面积达十余亩。记者随检查组走进这片光秃秃的沙石地,地上没有高树只有杂草,偶尔能见到的几棵低矮木麻黄也已经干枯。沙石地的旁边还有一片枯树,像是被火烧过,黑漆漆一大片。
海南省人大检查组成员、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委员李建国看到此景表示担忧。他说:“这里的海防林明显宽度过窄,不能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如果台风登陆,市内将会遭到严重破坏。”
东方市林业局局长王家宁说,林业部门正在对这里的海防林进行窄带加宽,这里已经补种过两次了,但由于该地少雨、土地贫瘠,存活率很低,很多树苗都已经枯黄。
按照《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林地的,在沙岸地段,从平均大潮高潮线起向陆地延伸200米为海防林。
“这种宽度的海防林,属于窄带,根本没有防风效果,要是遇上前高强度的台风,没有海防林的缓冲,直接危及周边村庄和建筑的安全。”针对该处海防林窄带问题,李建国建议,东方市委市政府应重视海防林建设,把条件许可的200米范围内建设用地重新规划为林地,恢复海防林生态,保障沿海村庄安全。
树苗裹着袋子就种下
在东方市感城镇2700多亩的海防林带,同样有处长达300米的断带残带。这里的木麻黄高低错落、稀稀拉拉,一些刚种下的弱小树苗已经开始枯黄。
“我们年年补种,一年种树多达1万株,但是保存率很低。”东方市林业局工程师张裕山说,这片地区太干,沙地渗水率也高,不可能每天浇水,只有等下雨,希望树苗能够返青。
据介绍,东方市自每年的12月份到次年的7月份为干旱季节,时间长达8个月。当地林业部门统计,海防林种植两三年后,成活率仅有30%。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委员李建国拔开一株已经枯死的树苗,发现树苗根部的营养坯还被黑色的塑料膜包裹着。
“袋子都没拆,树苗怎么活?”李建国问道,“裹着塑料袋树苗就无法呼吸,无法扎根,更没办法存活”。
东方市林业局局长王家宁解释说,2012年,东方市林业部门已与岛西林场签订了海防林补种合同,岛西农场须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补植补造,保证一定存活率。这片断带空地也属于这个林场补种的范围。这些未拆袋的树苗是工人在种植时,趁监督技术人员不注意,敷衍塞责、偷工造成的。
没拆袋的情况,让李建国很生气,“年年投入巨资,都是这样种的,宁愿多花些钱好好种一次”。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副主任陈一峰也表示,在重视种植的同时,还要注重管理。
东方市副市长李良海表示,针对东方市气候干旱造林后存活率低难题,林业部门将把海防林断带的补植补种交由林场专业队伍来实施,并签订协议保种成活、保管两年,计划年内实现该断带处的海防林合拢。
典型经验
三亚海防林连成一片风景线
昔日虾塘变绿洲 原生态植被得到保护
◆本报记者 孙秀英
海南省人大《森林法》及《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规定》执法检查暨环保世纪行检查组日前一路南下到达三亚,重点检查了海棠湾、红塘湾、崖州湾等滨海地区海岸带防护林建设情况,三亚市退塘还林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检查组一致称赞。
执法检查组成员、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委员杨斌感慨地说:“10年前,我来这里做海防林调研时,遍布的虾塘、海水养殖池造成海防林多处缺口,养殖废水也直排入海,情况很不乐观。现在三亚退塘还林让海岸重生,海防林密度、宽度都很好,达到了防护海岸的要求。”
清退600多亩虾塘
率先完成退塘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