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河北推进石化产业入区进园

更新日期:2016-09-18
摘要:《河北省石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出台,河北省将按照集约化、基地化、园区化、绿色化的发展思路,推进石化企业入区进园,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河北省石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出台,河北省将按照集约化、基地化、园区化、绿色化的发展思路,推进石化企业入区进园,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科学构建产业链条,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资源的高效利用,努力实现产业链之间的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

  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要大幅下降

  河北省石化产业基础雄厚,“十二五”期间全省石化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2%。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0.4亿元,是仅次于钢铁、装备的第三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国内各省市第九位。

  《规划》提出,河北省石化产业发展要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意识,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化工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进程,综合运用化学、化工、环保、生物、信息等技术,全面推进化工产品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和使用的绿色化。

  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石化产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石化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要比“十二五”降低10%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100%;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削减30%以上。

  石化企业向沿海转移、向园区集中

  河北省拥有上千家规模以上石化企业,但大部分企业处于分散布局状态,难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化、园区化。大力推进石化产业向沿海转移、向园区集中,加快曹妃甸石化产业基地、京唐港石化产业园区、沧州渤海新区的建设步伐,建设大型沿海石化基地,加速产业聚集,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努力实现炼油、乙烯、芳烃等石化产业一体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石化产业的集中度和产业链延伸发展。

  此外,河北省还提出要加强园区水系统建设,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公用工程配套、辅助工程齐全、产品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河北省曹妃甸石化基地框架基本形成,达到3000万吨以上原油综合加工能力;渤海新区合成材料基地规模进一步壮大,形成以PVC、己内酰胺(尼龙)、TDI、MDI(聚氨酯)、聚丙烯、聚酯为主的合成材料产业集群。沿海地区石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38.3%提高到45%以上。园区、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70%以上。

  发展环境友好的精细化工

  数据显示,在河北省石化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肥料、化学农药、染料等产品占比已由2010年的13.55%下降到了2015年的10.85%;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学原料、精细化学品、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占比则由2010年的33.61%上升到2015年的44.22%。

  “十三五”期间,河北将继续淘汰落后工艺,提高高端产品和精细化产品比例。

  “十三五”期间,在化肥行业,河北省将加快发展各类专用肥、复合肥,提高化肥产品层次,淘汰磷肥落后产能;在农药行业,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环保型农药制剂及配套的新型助剂,优化农药产品结构,并提升农药生产的环保水平;在染料行业,将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染料及其中间体清洁生产工艺和先进适用的“三废”治理技术的推广、研发,全面提高染料行业的环保水平。

  同时,提高高端产品比重,河北省将以环境友好、性能优良、高附加值为目标,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力争2020年产品精细化率达到60%以上。

  为实现目标,河北省将严格市场准入,控制焦炭、烧碱、纯碱、硫酸、电石法聚氯乙烯、甲醇、染料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环境标准、节能节地节水、质量和安全等准入手段的倒逼作用,加快推进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对退出落后产能转产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的企业,河北省将在行政审批、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坚持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化工

  石化产业能耗较高、对环境影响较大,在国家实行能耗总量和排放总量双重控制,特别是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的大背景下,河北省石化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日益凸显。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