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环保信用大数据伸出“金枝绿叶”

更新日期:2016-09-1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要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完善有关监管规则和标准。

  中央深改组的指导意见为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离不开产业链条各环节中企业的环保行为,而企业环保行为怎么评判?环保信用大数据是一个重要标准。

  自2012年起,作为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单位”,江苏省环保厅着手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已历时4年多。

  目前,依托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江苏省环保厅搭建的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平台,已经实现两万多家污染源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并通过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探索实施了绿色信贷等举措,实现了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

  夯实基础 环保信用评价全程留痕

  “对企业开展信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实现分类管理。” 江苏省环保厅法规处调研员龚志军表示。

  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已经在环保部门内部进行了广泛应用。如污染防治引导资金项目审查,2015年江苏省环保厅审查项目360个,共计资金19.68亿,对环保信用评价差的企业和项目提出了否决。

  而这些实现的基础便是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系统。

  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首页界面上,点开指纹型的图标“信用管理”,“这便是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系统。”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副总工程师陈媛边说边点击系统,记者看到“系统管理”、“企业管理”、“标准管理”、“工作管理”、“信用评价”、“统计分析”6个模块。

  陈媛介绍说,企业数据是信用评价的基础。“企业管理”模块中,企业基本库对接整合了工商部门约150万家企业注册信息,并借助全省环保大检查的契机,与“一企一档”、环评管理、排污收费、总量控制、信息公开、排污许可证管理等系统实现了互通互联,并可以动态更新。

  “‘标准管理’模块收录着环保信用评价的依据。”陈媛表示,这一模块包括污染防治类、环境管理类、社会影响三大类指标21项环保信用评价标准,每一项都有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有了基础和依据,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如何作出?

  江苏环保信用评价采用100分倒扣制。系统对各级、各部门赋予了不同的权限,登陆系统之后,各级工作人员可以在自己的权限内,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各企业进行审核和扣分。944家国控污染源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由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共同进行审核和扣分,按照分级管理原则,25625家非国控污染源企业由属地环保部门给予环保信用评价。

  例如污染防治类指标就涉及环评、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等多个业务处室,如果企业存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有审批权限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未通过环保验收或验收不合格而投入生产,每出现一项,环评和环境监察部门就会扣减36分。

  打开信用评价模块,记者就可以看到全省参评的所有国控污染源企业,选择一家企业,就可以具体查看这家企业的评分明细和评价依据。每位工作人员的评价全部留痕,每一项指标从哪个部门扣减、扣减了多少分、哪位工作人员什么时间操作,一目了然。审核完成后,系统自动计算企业环保信用得分,实现自动定级。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得分分为5档,分别为“绿色(100分~95分)、蓝色(94分~80分)、黄色(79分~65分)、红色(64分~41分)、黑色(40分以下)”5个等级。绿色表示优秀,蓝色表示良好,黄色表示一般,红色表示较差,黑色表示极差。

  据统计,2015年江苏有26569家污染企业参与环保信用评价,944家国控污染源企业共评出绿色企业302家、蓝色企业470家、黄色企业104家、红色企业45家、黑色企业23家。

  奖罚分明 绿色信用导向倒逼企业转型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