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秀凤 北京报道 GB/T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已经由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颁布,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从今年冬天开始,消费者选择口罩无标可依、口罩生产企业无标可循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这是我国首个民用防护口罩的国家标准,适用于普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空气污染环境下,滤除颗粒物所佩戴的防护型口罩,对规范行业竞争、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合理引导消费将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标准宣贯培训会议上表示。
防护效果是标准的核心指标。在《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中,根据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的空气质量类别设置防护效果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A级、B级、C级、D级。空气污染越严重,所需口罩的防护级别越高。
但是,随着防护级别的提高,呼吸阻力也会相应增加。长时间佩戴高阻力的口罩,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适度防护,避免呼吸不畅。
绿盾品牌董事长赵丹青告诉记者,口罩虽小,但也包含了七八项专利技术。“要达到防护效果,需要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两方面结合。比如,引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翼型鼻垫,不仅能起到良好的防雾汽效果,还能让口罩佩戴与面部更加贴合,保证防护效果。”
为保证消费者佩戴防护口罩时的安全性,标准要求口罩能够安全、牢固地护住口鼻,不应使用再生料和含高毒性、致癌性的物质以及可导致皮肤刺激的材料,不应存在可触及的锐利边角,还须无异味。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从事日常防护型口罩生产的企业众多,但产品通过这项标准检测的企业还不多。
李陵申透露,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今后将定期发布白名单,公布符合国标的企业和产品名单,在鼓励先进的同时,便于消费者进行选择。同时,还要积极培育行业品牌试点企业,树立行业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