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建造方法类似“搭积木”,可有效缩短施工时间,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污染。 人民图片网供图
■编者按
9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重点,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并明确了配套措施。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兴起,但总体而言,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不足5%。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发展装配式建筑,会给建筑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推进过程中,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希望上海的实践经验能给其他地方带来借鉴。
◆中国环境报记者 蔡新华 见习记者 刘静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建筑业正在经历一场“绿色革命”:在上海,装配式建筑已连续两年实现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建筑选择这种安静的方式“快速生长”。截至目前,上海全市累计落实绿色建筑总面积已近6500万平方米,其中有3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建筑面积达3188万平方米。
根据《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今年起,上海全市范围内新建建筑项目原则上须采用装配式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
施工污染减少,建筑品质更好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建筑工地就与粉尘和噪声污染画等号。只要建筑施工队进入现场,就意味着污染的开始,而且会一直持续到施工结束,飞扬的粉尘、刺耳的噪声搅得附近居民不得安宁。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这样的场景将逐渐减少。
市民王先生最近尝到了装配式建筑的“甜头”。以前,家附近的建筑施工污染曾让他深受其害,虽然多次投诉,作用也不明显。
如今,王先生搬进闵行区的新家,附近的工地也开始施工。一个多月过去了,王先生没有遇到尘土飞扬、噪声刺耳的问题,楼房却明显“长高”了。原因就在于,这里采用了装配式建筑。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装配式建筑俗称“拼装房”,是指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施工现场看起来就像在搭建巨型积木。由于将大量高噪声、高污染的“湿作业”搬进了工厂,工地建筑垃圾将减少91%,脚手架用量也可减少50%以上,从而实现环保节能,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这种模式可将建筑精度由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比传统混凝土现浇施工精度提高3~4倍,建筑品质更高、寿命更长,保温、环保性能也更突出。由于构件采用一体式生产,传统建筑常遇到的窗框漏水、保温性能不佳等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据悉,上海市试点探索装配式建筑始于2010年之前,“万科新里程” 是第一个装配式住宅项目。直至今日,上海市装配式建筑覆盖范围,已经从住宅建筑普及至公共建筑领域,项目数成倍增长。
在闵行区浦江镇鲁汇基地,总面积达5.15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项目近日通过竣工验收,其中4栋建筑预制装配率为50%,一栋建筑预制装配率高达70%。承建方隧道股份上海城建物资公司副总经理朱永明说,目前一般装配式建筑的预制装配率为20%~25%,而这一项目的框架体系全都采用预制构件,大大提高了预制装配率。
车间里造高楼,“结实”又环保
“十二五”以来,上海市装配式建筑的年落地量、年构件产量已经增长了十倍有余。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施工工地更文明整洁,施工更高效有序,建筑业的面貌改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马贝是上海市一家大型建筑公司装配式建筑构件车间的负责人。他说,以前“看不上”建筑工人的工作,因为要在“脏乱差”的露天环境中干活。“但我做的建筑工跟以前想的不一样,主要是在车间里看图纸、操作机器,不用在外日晒雨淋、搬砖吃灰。”
在这个2600平方米的车间里,共有50名工人,每年出产的异型构件产量达10万平方米。这些构件被运送到各个工地,再由吊装工负责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