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四川治理岷江打响攻坚战

更新日期:2016-09-30
摘要:◆本报记者王小玲 通讯员魏旭东 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座谈会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召开。岷江流域各市(州)及企业相关人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岷江流域水环境...

  ◆本报记者王小玲 通讯员魏旭东

  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座谈会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召开。岷江流域各市(州)及企业相关人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岷江流域水环境问题,建立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

  ■总磷超标情况突出

  □26个断面中仅有16个达到或优于Ⅲ类

  岷江作为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阿坝州,流经成都、眉山、乐山等地,在宜宾与金沙江汇合形成长江,流域面积广,地域跨度大,环境敏感程度高。纳入四川省政府考核的110个断面中,有26个断面在岷江流域,占比23.4%。

  据了解,近年来岷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呈总体改善趋势。从岷江流域平均水质来看,2016年1月~8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下降了8.5%,总磷下降了27.5%。同时,一些水质断面提前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如乐山市的月度断面由劣Ⅴ类改善为了Ⅲ类,眉山市的岷江大桥断面、成都市的岳店子下断面都已达到改善目标,宜宾蔡家渡口断面全面达标。

  “但26个断面中仅有16个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优良比例为61.5%,仍有7个劣Ⅴ类水质断面,劣Ⅴ类比例为26.9%。”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谈到,在超标的断面中,总磷超标情况尤为突出,岷江流域总磷超标主要集中在成都—眉山—乐山—宜宾段。总磷污染已成为全省地表水的首要环境问题,也是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大的环境风险。改善岷江水环境质量,已成为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

  ■如何改善岷江水质

  □选择重要节点、重点流域进行重点突破

  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要求,力争到2020年,岷江、沱江和嘉陵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绝大多数水体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标准。

  如何进一步改善岷江水质,打赢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姜晓亭指出,岷江流域范围内的市(州)人民政府要围绕水质目标,尽快开展辖区内岷江流域水质达标方案制订工作。 在制订达标方案时,一定要坚持5个相结合原则,即坚持辖区内流域水环境质量与控制单元的水环境质量相结合;坚持断面治理与水功能区相结合;坚持岷江干流治理与重点支流治理相结合;坚持岸上截污与水中治污相结合;更加注重源头治理与河流的生态修复相结合。

  在岷江流域污染防治攻坚战上要选择一些重要节点、重点流域进行重点突破。对成都市要重点突破新津南河、内江流域;眉山市要重点突破体泉河、思蒙河;乐山市要重点突破茫溪河;宜宾市要重点突破宋公河。

  各地要按照方案确定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开展工作,市(州)人民政府要充分履行地方政府责任,给予必要的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完善流域治理投融资机制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经初步测算,要全面改善岷江流域水环境质量,需要投入600亿元左右。

  “这样大的规模,仅依赖中央、省财政是远远不够的,而地方财力也不足。这就需要强化要素保障,完善流域污染防治投融资机制。”姜晓亭说,各地必须努力拓宽投资重点,建立长效、稳定的水污染防治投入机制。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环境治理,投资污水、垃圾、污泥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研究一系列制度性设计,强化可持续的投资要素保障,研究政府环保投资平台建设、基金建设,合理调整债务结构,突出环保民生保障。

  目前,岷江全流域相关市(州)尚未建立联防联控体制机制,难以适应当前水污染防治形势需要。岷江流域各市(州)要进一步完善岷江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机制。

  建立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尤其是跨市(州)的控制单元,要通过联席会商统一达标方案和水质目标;建立岷江流域环境污染及突发环境事件联防防控机制。岷江流域上下游市(州)应及时向其他市(州)通报环境功能和环境标准,建立共同行动机制;应共同行动应对潜在和不确定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合作处理处置。

  探索建立岷江流域“河长”制。在探索“河长”制时,要以属地管理为原则,以市(州)为单位,在全市建立市、县、乡三级“河长”制,由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担任“河长”,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条河道、一名河长、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河长”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