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绿动“长春”春常驻

更新日期:2016-10-14
摘要:丁香雨,杏花雾,绿动长街春常驻这样的诗情画意过去曾经专属小桥流水的江南。不过,今天描绘的却是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曾经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城为标签的城市。 近年来,...

  “丁香雨,杏花雾,绿动长街春常驻”——这样的诗情画意过去曾经专属小桥流水的江南。不过,今天描绘的却是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曾经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城为标签的城市。

  近年来,长春在城市建设中将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用生态、文化和人本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引领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9月,长春市成功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

  痛定思痛,汽车城让“城市”绿起来

  历史上的长春,曾以“森林城”闻名。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绿色空间不断被挤压,绿化率在全国曾经数一数二的长春市位次不断后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温室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一向空气质量良好的长春市,在近年竟然出现了多个重度污染天气。

  痛定思痛,从2013年开始,长春市提出建设绿色宜居森林城市,放大森林的生态效应,“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长春市园林局局长刘宏介绍说,2014年以来,长春市每年投入的森林城市建设资金超过50亿元,市区新增森林绿地1.7万公顷。

  和2012年相比,长春市森林覆盖率从25.75%增长到30.66%,城区绿化覆盖率从41.52%增加到45.06%。

  目前,长春市已经初步形成以伊通河生态人文景观为轴线,百个城市公园、百条城市景观防护廊道、千点城乡绿色福利空间为骨架,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绿肺,湿地生态系统为绿肾,环城绿化带环抱、绿色村屯簇拥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走在长春的大街上,一排排挺立街边的乔木,一丛丛静卧路边的鲜花,一片片绿意融融的草坪,勾勒出一幅幅“步行绿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景象。

  创新机制,动员公众养绿护绿

  从2013年开始,每到春天,长春市南关区曙光街道电力社区的居民都可以认养一块公共绿地,种花种草。很多离退休在家的老人纷纷行动起来,松土锄草,在自己认养的公共绿地种上夜来香、马蹄莲、扫帚梅等。花开时节,争奇斗艳。

  长春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共创共享,全面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整体水平。

  2014年开始试点推广公园绿地养护管理购买社会化服务工作,推进八一公园、光明公园等成为PPP示范项目。调动企事业单位参与绿化积极性,每年高标准推进30个单位、庭院小区绿化,绿化效果不断提升。

  “养绿护绿观念深入人心”,长春市百花园管理所所长贾志辉说。每天清晨,都会有老年人在百花园打太极拳。他们自带扫帚,晨练后,自发收拾场地;如发现破坏花草的行为,他们都会立即制止。

  经过3年多的建设,长春市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公园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东北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城市森林绿地面积位居东北省会城市之首。

  只是起点,未来打造“五个升级版”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成功只是起点。长春市市委书记王君正提出,今后要把长春市建成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

  为此,长春市提出了要打造经济量级、城市能级、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五个升级版”。去年以来,长春市先后实施了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和旧城改造提升工程。

  同时,进一步探索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的新思路,适度推广绿化养护管理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工作,通过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全面提升公园养护管理水平。

  “十三五”期间,长春市将通过加快建设城市森林、湿地、水域和绿地,保护和修复生态制高点,实现森林“绿肺”与湿地“绿肾”互通,公园绿地联系紧密且体系完善的生态空间格局。

  ■相关链接

我国加快森林城市建设

推进森林融入城市,改善城乡生态面貌

  中国环境报综合报道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将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国情、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森林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个国家森林城市、1000个森林村庄示范,使城乡生态面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

  《意见》提出,要着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环城、森林惠民、森林乡村建设、森林城市质量建设、森林城市文化建设和森林城市群示范建设。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