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污染状况有变 摸清才好改善

更新日期:2016-10-27
摘要:国务院拟于2017年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这次普查对象涉及面广,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均属普查对象。普查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污染物种类和来...

  国务院拟于2017年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这次普查对象涉及面广,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均属普查对象。普查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污染物种类和来源、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等。这次普查将依法追究各类主体数据造假责任,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和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保障普查数据的严谨性、准确性。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依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每10年开展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国务院拟于2017年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26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对此次普查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解读。

  摸清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这位负责人表示,2007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并在近10年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和社会人口结构,以及污染源的类型、分布、规模和性质等都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农村面源、非道路移动源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逐渐显现,亟须对其排放情况开展系统性调查。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公众对准确获取环境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污染源普查到底查什么?简而言之,谁在排污,方位在哪里,排了哪些污染物、情况如何,怎么治理的,这些都得查清楚。

  这位负责人说,普查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污染物种类和来源、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等。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

  “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这些信息非常重要。”这位负责人说,全面摸清情况对于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环境形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规划,不断提高环境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均属普查对象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污染源普查除具有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等全国性普查的一般性特点外,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涉及面广。《通知》明确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均属普查对象。具体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及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污染源普查的另一个特点是: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污染来源五花八门,比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范围扩大了不少,还要进一步分析掌握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状况、污染对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污染变化趋势,以及污染的治理能力和现状,确实对专业和技术提出了新挑战。

  “只要有生产生活活动,都会有污染物的产生。这些活动涉及不同的部门、行业,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而有关各类活动主体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普查实施对多部门统筹协调的要求非常高。”这位负责人特别强调,必须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这项工作才能做好,才能有成效。

  为保障实施,国务院成立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相应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落实经费是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重要前提。本次普查工作经费,按分级保障原则,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中央财政负担的部分,由相关部门按要求列入部门预算。地方财政负担部分,由同级地方财政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

  确保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7年度资料。本次普查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7年底,开展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从2018年初开始,各地组织开展普查和数据库建设,年底完成普查工作。第三阶段,2019年,组织对普查工作进行验收、数据汇总和结果发布。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我们很想听到您的声音

电话:+86(510)88521000

传真:(0510)88521000转803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无锡市新区鸿山镇鸿山路66号


[向上] 
服务热线
+86(510)88521000

传真:+86(510)8852 1000 转803

苏公网安备 320214020008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