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军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明确了今后15年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
《纲要》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这一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会对我国公众的健康产生怎样影响?对环境健康提出了哪些要求?记者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国家发展本质上是人民的发展,而人民的发展首先是健康的发展。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大会明确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出,当前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维护人民健康面临一系列挑战。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难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也不可持续。因此,《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和大卫生观,提出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统筹应对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健康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医疗卫生,还牵涉到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没有疾病,还要生活得健康、幸福。
那么,到底什么是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对于健康中国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认为应从多方面考量。
他表示,健康中国的目标,首先就是一些标志国民健康的指标应该有显著提高,如传统的国民健康指标,包括人均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健康期望寿命等指标,这些指标应该走在世界前列。其次,整体上,国民的健康素质有大幅提高,因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应该有大幅下降,儿童和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等也要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人群总体上处于健康状态,大部分人不受重大疾病的困扰。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人民有较高的幸福感,社会和谐。人民生活环境指标,如空气质量等,要有明显改善。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完成五大战略任务
《纲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站在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紧紧围绕健康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和心理等生物学因素、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因素)确定主要任务,包括健康生活与行为、健康服务与保障、健康生产与生活环境等方面。
同时,围绕人体健康,按照从内部到外部、从主体到环境的顺序,依次针对个人生活与行为方式、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生产与生活环境等健康影响因素,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5个方面的战略任务。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高峰期,工业污染排放严重,环境污染威胁人口健康问题凸显;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流动人群大幅增加,健康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处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阶段,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亿人。
此外,由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不良生活习惯、疾病谱变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健康风险因素不断增加,新的健康影响因素不断出现,改善健康水平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问题解决起来更为棘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表示,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有差距,慢性病呈现井喷态势。我国成年人中每10个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每4个中有一个患有高血压,有不少人带病生存、生活质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