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大会于11月7日~18日在摩洛哥南部城市马拉喀什召开,这是《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也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次大会将“行动”作为关键词,旨在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巴黎协定》的执行与落实。在此,本报记者带您梳理一下本次大会的看点。
看点一:特朗普入主白宫会影响国际气候政策吗?
回顾上周,除了让国人兴奋的 “双十一”购物狂潮,就数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成功入主白宫这件新闻。房地产大亨将会领导一个怎样的美国是人们所好奇的,这些话题不乏特朗普是否会将白宫布置得像川普大楼(Trump Tower)一样奢华,还是何时带着他话题不断的太太和颇具“总统相”的女儿开始公开访问。但对环保人士来说,特朗普上台无疑是当头一棒。
在早前的特朗普竞选演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质疑,更发言论指出将阻止《巴黎协定》进程,并呼吁增加化石燃料钻探,减少环境监管。今年5月13日,他选定北达科他州众议员、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凯文·克拉默作为能源政策顾问,无疑佐证了这一点。克拉默不仅强烈支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其所在的北达科他州正积极推动页岩油和天然气开采。7月15日,特朗普提名现任印第安纳州州长迈克·彭斯为其竞选伙伴,这一选择意在赢得中西部选民及共和党保守派的支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特朗普对科学及气候政策的态度。彭斯曾于去年6月在写给奥巴马的信中表示,印第安纳州将拒绝实施奥巴马推行的对抗气候变化的计划(这项计划要求降低火力发电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的确,特朗普美梦成真了,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45任总统,但他在环境政策上的如意算盘也许并不能如他所愿。实际上,作为一项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体缔约方同意,已经正式生效,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巴黎协定》并非说退就能退。根据《巴黎协定》第28条规定,协定生效3年后缔约方才可以申请退出,最早可在联合国收到退出申请1年后正式退出协定。这意味着,即使美国真的决定退出《巴黎协定》,也需要至少4年才能如愿,并且是在特普朗的第一个任期结束时正式退出。所以,参加第22届气候变化大会的不少代表都对此表示乐观,认为美国短期内退出《巴黎协定》的可能性并不大。
然而,根据 “国内法优于国际法”的原则,如果特朗普任内通过与《巴黎协定》规定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就等于实质上废除了《巴黎协定》对美国的约束力,这无疑将辜负奥巴马结束任期前的一番苦心——排除众议推动《巴黎协定》的国内审批程序。对此,不少专家认为,特朗普为了恢复经济发展而为《巴黎协定》的实施设置障碍仍然存在可能。
不过,目前看来加快推动经济复苏才是特朗普入主白宫后的当务之急,也许短期内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是否退出《巴黎协定》上。此外,尽管特朗普对气候变化政策持负面态度,但从法律上讲,退出《巴黎协定》和改变奥巴马国内减排目标的程序需要耗时且付出政治外交代价,预计他上台后未见得会采取简单撤销的做法。美国国内气候政策的实质内容是否会发生剧变仍然有待观察。
看点二:如何确保《巴黎协定》的落实?
目前,我们设想最糟糕的情况,无疑就是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不过这一行为也许不一定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连锁反应。现在由于环境问题频发,多数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彼此间加强合作共同面对环境问题,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舍弃的重要基石。
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巴黎协定》于11月4日正式生效。这一协定为2020年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建章立制,不仅旨在解决眼前问题,也颇具前瞻性,也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踏上“落实”的新征途。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会议在11月7日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在会上表示,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并非唾手可得,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实现对气候更加具有抗御能力的社会是当务之急。
本次气候大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式文件《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旨在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加强2020年之前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兑现、落实《公约》《京都议定书》及多哈修正案所确定达成的共识、做出的决定和各国的承诺,为落实《巴黎协定》奠定政治基础;二是明确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的落实情况;三是就《巴黎协定》实施的后续谈判给出“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一系列机制和制度安排落实该协定的所有规定;四是资金问题,即发达国家应把2020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落实到位;五是对如何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做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