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鼎盛时期769家,到如今正常生产的324家,定襄锻造业正面临着高潮后下行的巨大反差,多年形成的积弊使锻造企业发展步伐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定襄曾经红火的锻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资料图片
图为山西天宝集团有限公司采用的液压设备。 资料图片
◆中国环境报记者 高岗栓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定襄县,是闻名遐迩的 “中国锻造之乡”,拥有锻造企业324家,年生产能力10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锻造产业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法兰出口创汇基地,法兰锻造占全县GDP的70%~80%,出口量占全国的30%。
近年来,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市场竞争加剧、环保标准更严的严峻形势,定襄县及其法兰生产企业如何实现突围、取得转型跨越大发展,是摆在当地管理部门面前的选择题和必答题。
日前,记者随三晋环保行记者团来到定襄县,先后采访了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及法兰生产企业负责人,试图了解这些传统企业向绿色现代企业转型的发展历程。
扶持优秀,淘汰落后
政府力促企业兼并重组
长期以来,定襄法兰锻造企业小、散、乱,产业链延伸能力较弱,企业投资理念保守,这些因素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侵袭,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2012年,全县1/3的法兰锻造企业停产,2013年停产半停产企业甚至占到了总数的2/3。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从鼎盛时期769家,到如今正常生产的324家,定襄锻造业正面临着高潮后下行的巨大反差,多年形成的积弊使锻造企业发展步伐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定襄曾经红火的锻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要摆脱发展困境,促使企业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定襄县县委书记张文斌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近两年,定襄县充分发挥区位、技术、劳动力优势,着力推动锻造产业实现“高新技术引领、优势产业主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扶优扶强壮大一批,并购联合重组一批,技术改造成长一批,落后产能淘汰一批”的思路,定襄县陆续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计划从2015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县法兰锻造企业整合到100家以内。目前,全县已组建集团公司10家,其中8家成功挂牌;两家牵头企业已完成兼并重组。
燃料革新,从煤到气
质量提升带来更多订单
定襄传统法兰锻造企业虽然生产规模不同,产品规格跨度很大,但生产工艺大同小异,基本上为:原料检验—下料—加热—锻造—加热—辗环成型—热处理—粗车—精车—钻孔—检验—包装等12个环节。特别是,燃料以煤为主,加工方式为“夹棒锤”,是定襄传统法兰锻造企业的通病。
法兰锻造业产生污染的生产环节包括两方面:一是锻造加热炉烧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属于低空面源污染;二是下料、锻造以及机加工环节,尤其是锻造“夹棒锤”产生的噪声。
为治理传统工艺带来的污染问题,定襄当地政府、环保部门以及法兰生产企业想了不少办法。2009年以前,当地绝大多数法兰企业生产采用“夹棒锤”工艺,属于土法锻造,大气污染非常严重。2009年~2010年,定襄县推动“煤制气”治污,将锻造加热炉由原煤加热炉改为煤气发生炉。但调查发现,煤气发生炉存在运行不够稳定、污染物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等问题,收效不太明显。自去年开始,当地政府明确提出,到今年年底前,将煤气发生炉全部改为天然气加热炉。据悉,更换这种天然气加热炉,最贵的28万元/台,最便宜的18万元/台。
山西天宝集团有限公司是定襄县最大的风电法兰生产企业,也是最早响应政府号召实施“煤改气”和采用液压设备替代“夹棒锤”工艺的先行者、受益者。公司负责人介绍,以前采用煤制气,生产过程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又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实施“煤改气”后,企业年用气量在500万立方米以上,锻坯全部采用天然气加热。由于升温速度快,炉内温度均匀,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与往年相比,今年公司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订单,而且是100%预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