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和公众健康直接相关,有关环保的言论自然也容易引发广泛关注,中间也不乏一些不实信息。近期,有关雾霾的一些谣言被热炒,不仅影响了公众认知,也干扰了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报今日起开设《真相》栏目,针对有关环境问题和环保工作的不实传言推出求证式报道,通过采访专家、权威部门相关负责人,及时对有关环保的不实信息、虚假新闻或离奇观点进行纠正和批驳,以正视听。
◆本报记者李军
瑞典研究人员在日前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从北京一次雾霾天的14份空气样本中检测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国内有媒体在报道中就此推论出呼吸这样的空气会导致药物失去作用的结论。消息一出,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有人甚至担心呼吸这样的空气会被感染致病。那么,真会如此吗?本报带你一起探究真相。
疑问:空气中的耐药基因会使人体产生耐药性吗?
今年10月,瑞典哥德堡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心的乔奇姆·拉尔森等4位研究者在《Microbiome(微生物)》期刊发表了《人、动物和环境耐药基因组的结构与多样性》论文,其中提到,相比泥土、水等外部环境要素,北京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已知抗生素耐药基因种类最多,平均有64.4种,其中包含一些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论文中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称为“一种可最后求助的抗生素”。
对于这项研究,国内少数最先报道的媒体把耐药基因直接等同于耐药细菌,直呼“北京等地雾霾中发现耐药菌,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对它束手无策”。很快,大量网络和新媒体转载、评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人担忧,雾霾中发现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会不会使人体产生耐药性,或直接对人体产生危害?
对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宝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空气中的耐药基因进入人体的几率小之又小,而且必须传给致病菌才行,所以空气中发现耐药基因离影响人体健康非常远。简单说,空气中发现的耐药基因对人体是不会有害处的。
朱宝利是国内权威耐药细菌研究的专家,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比较基因组学、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学、人类疾病与免疫基因组学等方面研究。他强调,瑞典学者分析的东西,与临床耐药基因不一定有关系。耐药基因对人体健康没有一点影响,就跟平时讲的基因一样,没什么区别。
此外,朱宝利指出,空气中的耐药基因,在量上也比较少,上万升的空气里,才有那么一点,并且会随着风刮走,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从事环境与健康研究20余年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研究员张金良和杨立新博士告诉本报记者,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环境中,耐药基因只有进入并整合到病原生物或者致病菌中时,才有可能导致人类耐药菌的感染,并降低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即所谓的超级耐药菌感染等问题。
据张金良介绍,瑞典学者采用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耐药性基因,即直接从样本扩增特定的DNA分子片段并测序,与已知细菌耐药性基因进行比对确定,这样检测出的耐药基因有可能来自活的细菌或者死掉的细菌,甚至是已经破裂的细菌残片等。这和刑侦上通过检测对比犯罪现场遗留的DNA寻找嫌疑犯的原理类似。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科主任医师、全国细菌耐药监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波教授也表示,论文中提到的检测只是基因片段。目前,霾中存在耐药基因会否引发细菌耐药还缺乏证据,更不要说致病。因此,没有必要因空气中发现耐药基因片段而恐慌。
在雾霾空气中检测出耐药基因,更加深了人们对雾霾的恐惧。这是否意味着雾霾是造成耐药的元凶之一呢?
对此,郑波解释说,雾霾对人类健康是有危害的,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雾霾造成耐药细菌或耐药基因的流行。环境中耐药基因一直有,并不是因为有霾才有耐药基因。
对于研究的结论,拉尔森本人在一份名为“对北京雾霾中耐药基因的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中称,尽管这个研究为耐药性基因可能的传播途径提供了新的信息,但它几乎无法说明呼吸都市空气就会有引发感染的风险。
解惑:耐药基因≠耐药细菌,细菌的耐药性≠致病性
梳理此前媒体报道可以发现,国内外专家对此次耐药基因研究引发的舆论关注,观点比较一致,那就是先前媒体转载和报道存在误读,把耐药基因和耐药菌、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混淆了,误导了公众。